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运行机制是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的关键,也是分析中国在当代世界经济中地位与作用的关键。
一、 要素集聚: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现象。众多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把全球化定义为“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度融合。”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2000)对全球化的定义是“商品、服务、资本、信息、思想和自然人的全球流动”。Prakash和Hart(1999)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系列导致要素、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以及服务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扩越地理界限形成统一整体,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地位不断上升的过程。”
商品的国际流动早就存在,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两者并非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特征。真正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是要素的国际流动。正是要素的国际流动才把各国独立的生产过程变为真正的世界性生产过程,并促进了跨国公司这一全球化企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因此,要素的国际流动才是经济全球化区别于世界经济以前发展阶段的本质。一些学者也强调了这一点。如罗肇鸿(1998)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的一种运动状态,主要是讲生产资源的配置已经超出民族国家的范围,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余永定(2002)也明确指出,“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跨国界的自由流动。在世界处于一种理想状态的情况下,全球化作为这一流动过程的终点,意味着资源的最优配置已经达到了它的空间极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帕累托优化。”
要素国际流动的目标是寻求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并非意味着要素会对称地或均衡地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恰恰相反,要素国际流动导致的是要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集聚。也就是说,一些国家的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跨国经营网络等广义要素[1]会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要生产者。要素集聚是全球化经济一种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它构成了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也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实现优化配置的具体体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素的国际流动存在着结构性的偏向,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优秀人才等高级要素极易流动,而一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低级要素的流动不充分甚至基本不能流动,由此导致要素流动主要表现为高级要素拥有国家的要素向某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流动。[2]要素流动的结构性偏向导致了要素集聚的结构性偏向,主要表现为高级要素拥有国家的高级要素以资本形成等方式向某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集聚,从而生产加工能力和出口能力向这些低级要素拥有国家集中。这一流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较强的要素向拥有流动性较低要素的国家流动,这些国家由于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而成为要素集聚地。因此,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主要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标准、品牌、优秀人才和跨国经营网络等广义要素向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大量集聚,世界主要的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基地、地区总部甚至研发中心向该地区转移。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成为了世界要素的主要集聚地,由此也成为了世界工业品的主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3]
作为全球化经济的基础特征,要素集聚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推动了要素合作这一新型的国际分工形式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大发展之前,国际分工体系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革命至二次大战前的中心外围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的垂直分工阶段和20世纪70年代到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分工阶段。尽管存在着分工形式和层次上的巨大差异,但这三个阶段都是典型的以产业或产品的国民差异为基本特征的国际分工。各国主要使用本国的生产要素生产和出口,物质产品的流动而不是生产要素的流动构成了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猛地发展,要素的国际自由流动促进了以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的形成——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在某些国家集聚,形成某一种或几种产业,并面向世界生产和出口。此时,传统的贸易结构已不再是国际分工的主要标志,生产要素的国际差异才是国际分工的基础和核心。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全球化经济中的国际分工是“要素分工”,这是完全正确的。[4]进一步而言,要素集聚已经使得 “分工”(division of labor)或“国际分工” (international specialization)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而更多地深化为一种“合作”或“参与”,即各国以一种或几种特定要素参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化生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国际专业化,应该称为“要素合作”型的国际专业化。[5]国际分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全球化条件下的要素集聚导致了生产从而出口在一部分国家集中这一新格局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分工的性质,从而也改变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
二、中国要素集聚能力的形成及世界的贡献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成为世界要素集聚最多的国家之一。随着大量资本、技术、品牌、优秀人才等高级要素的集聚。1979—2005年中国FDI实际流入额累计达到了6224.3亿美元。[6] 2003年达到535.1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297.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总体上看,中国FDI流入额约占全球FDI流入额的10%、发展中国家的25%和东亚、南亚及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50%左右,2004年这三个比重分别为9.35%、26%和44.03%。[7]FDI大量集聚中国的趋势非常明显。要素的国际流动并不仅限于资本国际流动,FDI往往也具有多维属性。[8]FDI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包”,包含着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知识、品牌、海外销售网络等多种要素。在全球化经济中,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是国际投资的主体,也是技术、标准、品牌、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等高级要素的主要拥有者。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80%以上的新技术和新工艺,是世界技术发明和传播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全球研发的主要承担者(杨丹辉,2004)。Caves(1982)也指出:在那些R&D最为突出的行业中,R&D与对外直接投资都集中于大公司手中,R&D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也反过来促进R&D。伴随着国际资本的集聚,其他要素也随之集聚,这可以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中反映出来。截止到2005年12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达552942个,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50家左右已来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