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重要决策中都有社科院的声音”——上海社科院探索社会主义新智库建设成效显著

日期:2008/04/18|点击:4

412起,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剧场开始播出由顾伟丽编剧,吴秀波、陈数、孙淳等主演的都市情感大戏《相思树》。与此同时,这部电视剧的同名长篇小说也由上海辞书出版社趁热打铁推出上市。由影视剧派生的影视小说,俨然已成为当前图书市场上的一个门类,甚至可能变成超级畅销书,但也有人质疑:这种编剧“一鸡两吃”得来的作品能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呢?

出版社  争夺激烈

据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影视小说发展蓬勃,已成为国内出版社争夺激烈的出版资源。《相思树》是顾伟丽创作的“树”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亲情树》和《香樟树》已为电视观众和读者所熟悉,两本书均由以擅长运作畅销书著称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而《相思树》的出版权却被上海辞书出版社花了一年多时间从“长江文艺”手中“抢”得。与一些热播电视剧“配套”的电视小说乘势大卖,往往能为出版社赢取不小的经济利益,最近的一个成功案例就是热门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的同名小说。对于编剧来说,其实他们并不十分看重出版图书挣的钱,因为把剧本进行二度创作改写成小说,获取的稿酬远远比不上当编剧的收益,不过由于同名图书和影视在宣传上会产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效果,因此他们也很愿意干这个活。久而久之,影视、小说“捆绑”面世便成为一种公认可以操作的模式了。

附属品  风险不小

《相思树》电视小说的责任编辑、上海辞书出版社朱志凌坦言,影视小说是影视剧的附属品,影视作品火,影视同期书才会火。由于付给影视制作方的版税较高,且需一次性付清,因此出版这类书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大,十分考验编辑的眼光。朱志凌告诉记者,辞书出版社从《乔家大院》开始涉足影视小说出版,2005年底出版的《乔家大院》首战告捷,一举销售了近20万册。后来出版的电视小说《梅艳芳菲》市场反响也不错。此后,该社还将推出万方的电视小说《空巷子》。

评论界  态度宽容

尽管有分析显示,影视小说的主要读者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人群,因为他们以电视观众为主,其中有很多是影视明星的“粉丝”,他们平日里未必有浏览其他图书的习惯;尽管影视小说的通俗性和商业性毋庸置疑,对其“缺乏价值”的批评也时有所闻,但接受记者采访的沪上一些文艺评论界人士还是表现出宽容的态度。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与传媒”专业博导、评论家吴俊表示,影视同期书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是文化生产时代的产品,一般是用作闲暇或时尚消费的。这种消费品或这类现象,现在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对之进行批判其实是无用的,激进的文化姿态有时会是反人性和反人道的,而且也会沦为虚伪。我们长期生活在精英化的文学观念中,一不小心就会露出偏狭的等级意识。文学或文化产品有多元生存的正常形态,细分的市场和分众化的读者群也有各自相应的要求或权利,这会激发出旺盛的同时也是追逐利润的文化生产力。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轶认为,从“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角度来说,寻求合理的利益最大化,并作为完整的产业链的打造企图,由“影视”到“出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商业行为。就商业行为而言,只要合乎商业伦理、商业法则,这种产业链的扩展就无可厚非。如日本的动漫产业,由游戏、玩具、影视、漫画书、文具等一一扩展开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早已是固有的商业模式。因此,由影视到出版,甚至到后面更多的商业运作,并没有什么不对。这种做法如果说有什么缺点,主要是对创作者而言。一个有热情,有较高艺术追求的创作者,大约是不会把精力过多放在影视作品小说化上面的。这个社会和时代有太多值得他们更深入地去关注的领域。不过,这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在这个时代,创作者能自由地选择他所愿意选择的写作方式,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来源:新民晚报 2008.04.20  版次:A-7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