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生命在于开放,“有容乃大”是我们对待来沪青年应有的姿态。来沪青年的到来,是多元文化和多元人才的融合,保证了上海的发展活力。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新上海青年群体,如何关注他们的愿望需求,如何使其适应、融合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帮助他们与上海的发展同步和匹配,关系到上海的未来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与方法
(一)研究背景
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自身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极为频繁,在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作用下,欠发达地区人口开始大规模向上海迁流,来沪青年的数量迅速攀升,面对这样一个日益庞大的青年群体,如何关注他们的愿望需求,如何使其适应、融合上海,如何帮助他们与上海的发展同步和匹配,关系到上海的城市发展、社会管理,更关系到上海的未来发展。为此,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来沪青年群体的现状开展调研,以图进一步研究探讨来沪青年融入城市社会的路径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为主的方法收集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有关理论展开分析。
1、调查地的选取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上海市某区进行。上海市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流动人口比重大,来沪青年分布比较集中,所选取的该区作为调查地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据2007年上半年的最新统计数据,该区来沪人员总量已达73万人,其中,16岁以上青年50万人,占外来总人口的73%。调查时间为2007年8月中旬至9月底为期一个半月。
2、样本选取
在综合考虑样本的代表性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一个街道(社区)、二个镇,分别代表本地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园区和繁华中心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符合调查条件的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收回有效问卷368份,有效率为87.62%。
3、资料收集方法
问卷法:问卷设计包括了基本情况、生活和工作状况、融入情况、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五个方面共67个问题,大多数题目都能比较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沪青年在城市的社会融入情况,这些资料是本研究的主要资料来源。
4、资料分析方法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编码,然后通过Epidata3.1录入、逻辑处理,Spss13.0统计分析。
二、 对来沪青年群体城市融入度现状的调查与描述
问卷设计共包括了基本情况、生活和工作状况、融入情况、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五个方面,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这五个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这是三个不同的方面,又是依次递进的层次,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来沪青年的社会融入情况。
来沪青年从老家来到上海,首先必须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土作,获得相对稳定的收入和住所,才能在城市中生存下去,经济层面的适应是立足城市的基础;在完成了初步的生存融入之后,来沪青年才能形成与城市人接近的生活方式,才会与城市人进行社会交往和参与城市社会生活,即是来沪青年社会层面的城市融入;心理层面上的融入是属于精神上的,反映的是来沪青年对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的认同程度。
(一)经济层面的融入
来沪青年的流动把获取经济收入作为首要目的,他们只要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有了一份可以维持最低消费的收入,解决了住宿、吃饭等日常必需消费问题,就有了在这个城市继续生活的开端和立足的资本。
尽管和最底层的农民工相比,该区的来沪青年,在职业、经济收入、居住方式及权益保障等方面,都处于较好的状态,但和本地居民比起来,应该说大多数还是处于一种生存适应状态,而这种生存适应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限制和妨碍了他们社会融入度。
(二)社会层面的融入
来沪青年社会层面的融入主要指来沪青年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与日常生活方式方面的适应,经济条件对来沪青年社会层面的城市融入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个层面的融入,我们主要从语言使用、社会交往这两方面加以考察。
来沪青年未能快速地适应和融入上海城市生活的原因之一是来沪青年和市民之间缺乏接触和沟通的机会。只有接触与交往才可以消除偏见和歧视。随着来沪青年在上海生活时间的增长,来沪青年和本地市民之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交往和接触机会。接触和沟通机会的增多势必增多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社会距离就会越来越小。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两大群体之间有充分的、不受制度约束的交往和沟通,两者之间融合的程度就会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来沪青年将越来越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
(三)心理层面的融入
来沪青年的深层社会融入要求其内化城市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在心理上获得满足,在情感上找到归宿,心理融入是来沪青年城市融入的标志和归属。从外地到城市的来沪青年,在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职业之后,最基本的生存融入也随之完成,但是他们在观念、心态等方面与本地城市居民的区别或者说差距,是内在的,不容易趋同、缩小。只有来沪青年完成了心理的融入,才算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融入过程。这种心理的融入直接地反映在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以及现代观念等方面。
从我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沪青年在职业、居住条件等方面,相比于底层初级的农民工而言,大多数处于明显的优势位置,但和上海本地人相比,又显然处于劣势位置,这样,来沪青年就处于尴尬的中间位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种状况也部分制约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接触、交往,而交往、接触的困难又直接影响了来沪青年城市归属感、价值观念的转变,所以,对于未来的打算,更多的来沪青年选择的还是回归家乡。总体上看,该区来沪青年在城市的生存状况目前还停留在经济融入层面,要完成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的融入任重而道远。
三、相关的对策及建议
(一)来沪青年社会融入的困境
1、来沪青年社会角色与社会身份的交错性
来沪青年,由于长期在上海从事稳定的工作,以致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和上海本地人没有多少区别,从角色上讲他们扮演的是新上海人。但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使来沪青年的身份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换,他们仍然被政府(制度)认可与城市(居民)认同是外来人员,从而造成了来沪青年角色转换和身份转换的分离。
来沪青年身份与角色的错位,造成来沪青年在角色扮演上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不稳定性等边缘特征。
2、来沪青年关系网络建构的局限性
来沪青年离开老家,来到上海后,渐渐地远离了原来的生活圈。与此同时,来沪青年在上海社会性的参与活动也不多,不能真正融入到上海城市主流人群中。因此,来沪青年日常的交往对象既不是老家的主流人群,也不是上海城市主流人群,关系网络建构呈现出边缘化的特征。
3、来沪青年社区归属感的模糊性
随着流出时间的增加,来沪青年对家乡的依恋在减退,对故土社会的认同感、归属感会不断下降,加上原来人际关系网的淡化,不愿或无法回归原来的故土社会。然而在城市冷漠与排斥的双重作用下,来沪青年却始终是上海的过客与看客,城市归属也很难形成。造成了他们在对故土和城市归属上呈现出“双重边缘”的尴尬心理。
(二)来沪青年社会融入的对策分析
1、克服思想认识误区,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为来沪青年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来沪青年的自我发展,真正为来沪青年融入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和城市文化提供一种制度保证,创造一个有利于来沪青年的宽松政策环境。
2、建立与来沪青年的沟通渠道。政府、群众团体和各种民间组织要为来沪青年和本地市民提供各种的相互沟通的渠道和机会,促进两者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3、强化来沪青年的服务和维权。通过强化培训帮助来沪青年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强化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强化维权切实维护来沪青年的合法权益。
4、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积极宣传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来沪青年,树立、宣传一批来沪青年典型,激发他们积极投身上海发展的热情,引导和带动更多的来沪青年提高素质,融入上海。
参考文献
朱力,《论农民土阶层的城市适应》,《江海学刊》,2002 年6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页。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25页。
刘开明,《边缘人》,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152-158页。
邹农俭:《中国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胡书芝,吴新慧,《生存在边缘—对青年民工社会融入状况的社会学分析》,《青年探索》,2004年第二期。
杜洪海,《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科学》,2004年第七期。
张家伶,《农民抑或市民: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以南京市为个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