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女学者专辑》郭洁敏:论东亚认同的价值理念(摘要)

日期:2008/03/03|点击:14

 

一、  认同: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无形纽带

区域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一种深层次的“维系力量”,即彼此之间的“认同”。这一认同感指不同国家和民族彼此接纳、理解和信任,对于共同利益有着相对一致的认识和追求,从而使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相对一致的行动。尽管从现实世界来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始终建立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但是“身份认同”或“文化认同”是国家之间信任的基础。

认同是抽象的无形的,它形成于这一地区的文化渊源与长期互动。由于思想文化相近的国家对共同利益和世界发展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追求,相对容易取得理解和共识,所以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形成携手合作、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文化价值观作为文化的核心,对国际关系、区域合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往往成为政治和经济上合作或对立的深层因素,是区域一体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软件”。

欧洲大陆爆发过两次世界大战,曾经战火纷飞,你死我活,但是战争之后它们迅速走向和解,直至构建欧盟,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这固然有着政经利益、历史机遇等,但是内在动因不可忽视。欧洲诸国一脉相承基督教文明,共同的历史文化构建了彼此的认同,而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省,则进一步维护了这一地区民主、法治、人权等核心价值观。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给人们的启示,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尤其在东亚。

东亚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是晚近在与西方交往中产生的,它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相比之下,东亚一体化进展缓慢,问题多多,远远落后于欧洲、北美甚至拉美,关键问题是缺乏信任,也就是缺乏彼此的认同。这固然由于历史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形成严重障碍,另一方面也必须从文化的深层次寻找原因。如东亚认同的基础,或者说维系东亚诸国的纽带是什么?“东亚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或者说实现东亚一体化建设需要什么样的共同原则?日本与东盟在200312月的《东京宣言》中,强调东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试图将此作为构筑日本与东盟伙伴关系的基础之一。然而,时隔两年,日本“东亚共同体评议会”(CEAC)[1]在题为“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现状、背景和日本的国家战略”(20058月)的政策报告书中,明确提出以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来实现东亚的和平、繁荣、进步 [2]

由此可见,虽然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在东亚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已经受到相当重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但是具体内容还有待于探讨,有时甚至处于摇摆状态。根据欧盟的经验,区域一体化是建立在认同的基础上,而认同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来支撑。所以,东亚地区弘扬或推崇什么样的共同价值观,是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不可忽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  东亚认同取决于文化之“根”,而非意识形态之“弧”

迈向东亚区域一体化,构建“东亚共同体,最终目的是实现这一地区的永久和平和共同繁荣,必须立足于区域现实,结合这一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探讨新时期东亚认同的构建。

第一、  根植于东亚的历史文化传统

公元前3 世纪,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儒释道融合而成的华夏文明就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而后又流传到日本列岛和越南等地。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使得东亚诸国的人文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在儒家思想下整合统一起来,构成“儒教文化圈”(或称“汉字文化圈”)。

东亚价值观是东亚文化的核心,具体指东亚地区所特有的思想文化观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事物认识判断的价值取向。由于儒家学说占主导地位,所以构成东亚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东亚价值观在东亚诸国人民的头脑中打上了很深的烙印,即便大力接受西方文化,终究是以东方理念实践西方原则。如著名的“东亚模式”,所包含的同西方个人主义相对的集体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服从权威的社会秩序观等,被认为是东亚现代化发展速度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政策报告(东亚共同体构想的现状、背景和日本的国家战略),无视东亚地区沉淀于悠久历史文化中的集体无意识,照搬欧盟的共同原则,显然是不妥当的。东亚地区长期以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为纽带形成的共生关系,是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任何脱离文化之的价值理念都是无本之木。

第二、  包容东亚多样性的发展形态

确实,东亚地区虽然有着历史文化的共性,但是不像欧洲那样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尤其近代以来,东亚诸国先后发生巨大社会变迁,以现代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高歌猛进、长驱直入,不断冲击东亚文化传统,加之东亚地区政治局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东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一直处于弱势状态。由于东亚诸国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不断拉大彼此的差距,所以今天东亚相对缺乏欧洲那样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致“东亚可否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然而,日本“东亚共同体评议会”的政策报告书,提出要在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的基础上实现东亚地区的和平、繁荣、进步”,虽从表面上看似乎无可厚非:一是作为榜样的欧盟就是如此诞生和发展的;二是东亚地区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排斥西方价值观。它自近代以来积极吸收和融合西方先进文化,先后走上了现代化道路,但是这样无疑摒弃了东亚的文化传统,忽视了本原的东西。

日本的政策报告书,与其说价值取向问题,不如说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色彩。如明确提出把欧亚大陆外围兴起的新兴民主国家联合起来开展外交,建立自由与繁荣之弧的方针,并借此形成自由与繁荣之弧有价值外交。这显然跨越东亚的地理范围,以意识形态为线呼朋唤友,实际谋划的不是真正的“东亚共同体”。日本与东盟2003年签订的《东京宣言》强调东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符合地区实际的,但是它仅仅表现了一种“意向”,缺乏具体的内容和措施。东亚文化精深博大、内涵丰富,作为东亚一体化建设的共同原则,可以提炼出既根植于传统,又包容多样性的价值理念——“和谐、多元、共赢”。

三、  弘扬东亚价值观打造东亚区域特色

东亚认同不是凭空产生或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孕育于东亚历史文化之“根”,是在“和谐、多元、共赢”这一东亚价值观旗帜下的彼此接纳。惟有借助认同的力量,而不是排斥异己的意识形态,才能将多种制度、多种形态的东亚诸国凝聚在一起,最终实现东亚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坚持“和谐、多元、共赢”的价值理念,东亚的一体化建设将形成如下的区域特色:

第一、     多元并存的区域组合。即无关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东亚诸国以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一步步建立和完善区域性的合作机制。东亚的和谐、多元、共赢同欧盟的自由、民主、人权,不仅是内容的差别,而且属于不同的思想文化类型。前者包容性地兼容并蓄,体现了多元主义精神;后者指定性地非此莫属,具有一元主义倾向。东亚诸国大多主张文化的多样性,不追求价值理念的唯一性,所以反过来可以更促进共存思想和协调意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培育区域性认同。

第二、     学习西方,但不同于西方的区域特征。东亚诸国对现代化的热切追求和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构成当代东亚认同的重要基础。但是不可否认东亚传统根深蒂固,汉字文化圈(或儒教文化圈)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这一地区人们的心灵打上深深的烙印,即便西方文化渗透至东亚诸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它们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主体价值,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这不仅反映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社会运行逻辑和个人行为方式等方面。

在“和谐、多元、共赢”的旗帜下构建区域认同,并不是否定“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而是与其互为映衬、互为补充。今天的世界是一个多样化的世界,或者说世界的多样性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所在。弘扬东亚价值观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何况多样性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提炼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东西方文化中存在着相近的文化因子,如中国的人本思想同西方的人权观念相似等。未来国际社会的价值取向必然建立在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

必须承认,东亚文化及其价值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和谐思想、多元观念,以及一些传统道德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存在许多低级落后的东西,如法治欠缺、等级观念、裙带作风等。也就是说,东亚文化及其价值观面临着提炼和升华的问题,即如何在新形势下保持自己的生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事求是地对东亚价值观进行反省,认清阻碍其前进的不合时宜之处,积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吐故纳新,与时俱进,完成自身的现代性转换,无疑是使东亚文化生命之树常青的重要一环。

我们要大力弘扬以“和谐、多元、共赢”为主要内涵的东亚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构建新时期的东亚认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东亚共同体”。相信经过更新与提炼的新东亚价值观源于传统,又高于传统,它超越极端民族主义,提倡多元和谐的区域意识,有利于培育超越国界的新一代“东亚人”。这不但丰富了多样性发展的世界文化宝库,而且也是中国“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重要实践。

 



[1] 11家日本当今最主要的智库组成,被称为日本战后阵容最壮观的产、官、学一体化战略研究机构。

[2] 日本東アジア共同体評議会:“東アジア共同体構想の現状、背景と日本の国家戦略”,20058月。

 

作者我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 /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 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