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女学者专辑》王慧敏:旅游业加速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日期:2008/03/03|点击:5

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上海主持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一条即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长三角区域发展的转型来看,冲破资源环境的硬约束,需要具有发展优势的替代产业,而现代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是加速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一、现代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加速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旅游产业直接拉动消费的作用和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驱动模式上的重要转变就是要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型。投资、出口、消费是改革开放以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将发生结构的转变,即投资和出口的拉动效应将逐步下降,而消费将成为主体力量。旅游业属于终端消费产业,通过消费链条可直接拉动市场,催生新型产业。从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最近30年,世界旅游业消费几乎每6年翻一番,2006年旅游业的经济总量已经占到全球GDP10.3%,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2%,成为全球产业中持续增长潜力最大、攀升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并逐渐成为世界重要的支柱产业。“世界经济论坛”(WEF)于2007年发布了“2007年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明确指出旅游活动对世界经济和就业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从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实践来看,旅游休闲度假消费已经成为本地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统计数据显示,长三角16个城市2005年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4300多亿元,国内旅游收入近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7.4%,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收入乘数效应为1:4.3的比例估算,目前长三角16城市由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收入理论上可达1.8万亿元,相当于两省一市2005GDP总量的44%。上海旅游发展的实证数据也显示,旅游产业的乘数效应明显,对相关产业的拉动力在45个行业中排名第23位,在第三产业中位居第一。由于目前相应的旅游产业消费链尚未完善,加之旅游产业意义上的统计标准未建立,长三角区域层面上的旅游乘数效应并未在现有的统计数据上显现,但旅游产业促进消费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是毋庸置疑的。

2.旅游产业的强渗透性和广融性直接优化产业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层面上的重要转变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和服务经济的形成。旅游产业本身既是现代服务业,同时还能通过其特有的渗透功能和融合功能促进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随着长三角区域旅游需求从传统游山玩水式“观光旅游”逐渐向休闲度假式“体验旅游”的转型,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和拓展。旅游功能不仅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项设施,城市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而且直接融入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太空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健康旅游、度假旅游、科教旅游、旅游房产等新产品层出不穷,一方面通过消费增加了各产业部门的收入,另一方面扩大了相关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直接优化了传统产业的结构,提升了产业附加值。以农业为例,长三角区域城市周边的农业主要有三大功能:种植、生态和旅游。一些农业园区的旅游业收入远远超过其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使农民的个人收入大大提高。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上山下乡”的旅游热潮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时尚,仅杭州周边就有200多个经营休闲观光活动的农业旅游园和乡村。

二是通过旅游消费促进再生产的产业链反馈机制提升传统产业的能级。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是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之路,旅游时尚消费则为这种转型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如随着长三角自驾车旅游的兴起,新型的房车、旅行车等产品的市场需求不断上升,将直接促进区内汽车产业链的形成和相关产品的升级换代。又如,游艇游船旅游产品的发展,将直接带动长三角区域游艇制造业等新型产业的发展;随着度假养生旅游市场兴起形成的旅游房产和度假公寓等也优化了传统房地产业的结构。

三是通过旅游功能拓展消费空间,形成新兴产业链。现代旅游需求体验“新、奇、特”的本质特征,及其不断升级的动态变化,导致现代旅游业的与时俱进和产品创新,也催生了融合型的新产业链。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卫生活动、市民生活等均扩大成为可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如围绕太空旅游需求形成的航天科普产业链、围绕养生旅游需求形成的户外健康产业链、围绕教育形成的修学产业链、旅游围绕商务旅游需求形成的会展业链、旅游电子商务链等等,所有这些产业链都通过整合现有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目的,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再利用率。

3.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契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社会发展上的重要转变就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特有的社会属性凸显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是长三角区域转型的优势替代产业。

首先,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相对于其他产业,旅游产业对就业的拉动明显。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权威统计数据,一个旅游就业者可以间接提供3.5个工作机会。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也为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旅游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数据显示,区内现有常住人口1.4亿,2006年区内互游的人次高达2.8亿,平均每人每年出游2次,这种短途的区域旅游不仅繁荣了长三角的消费经济,更重要的是给居民带来了精神上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和幸福指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发展长三角区域旅游的举措与建议

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方位十分明晰,既要立足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群功能提升的战略高度,同时还要立足于国家建设“旅游强国”的战略高度进行谋划。因此,长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需要更多观念上的新突破和行动上的新举措。

1.转变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转变发展模式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就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而言,必须走出两个误区。一是跳出“旅游就是建设景区、酒店”的误区,立足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建设和城市旅游环境的营造,充分认识旅游产业的渗透性和融合性,建设旅游产业链;二是要跳出旅游仅是经济产业的误区,兼顾社会责任,从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向多元化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转型,通过各类旅游产品来制造“幸福”、制造“快乐”,制造“和谐”,并从中获得自身发展空间,

2.体制创新

把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创新作为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制度框架的新着力点,强化非营利组织在长三角区域旅游协调中的作用,建立由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三个不同行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协调框架,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各行其职,共同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如政府负责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搭建旅游政策保障平台和旅游公共产品的配套平台;非营利组织负责区域旅游的研发、咨询和培训等,企业则从事具体投资经营活动等。

3.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抓手

推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需要抓手,世博会是最佳的选择。上海在世博会各项工作的推进中要树立长三角意识,把世博会视为长三角区域内的一个新型“旅游产品”,把长三角各城市视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实版“体验场馆”。以世博会为契机,全面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的能级,在旅游品牌建设和推广上统一行动,在旅游产品创新和布局上统一部署,在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网络等硬件配套建设上统一规划,在旅游服务、旅游管理和行业规范等软件建设上统一标准,等等,早日把长三角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 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