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宣传思想工作领域坚持以人民主体论为核心的历史唯物论和价值观。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就意味着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既要宏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最新成果,又要深入人民群众鲜活生动的实践进程,以高度的职业道德和政治责任心讲究"说法"和"做法",把党的主张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真正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力量。很多事情我们仅仅"做得对"还不一定成功,只有"做得好、做得巧",做到人民群众心坎里,才能真正到位。"做法"有时是非常具体细微的技术问题,却能产生大而持久的文化效应。"做法"包括依据一定理念而形成和执行的一套制度、体制、机制,运行的方式、程序、方法,行为的规则和规范,以及相应的作风、习惯和风格等。"做法"正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我们的宣传工作也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去改善、提高"做法"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使它们更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就意味着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充分考虑主体多样性和差异性,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呈现从一元向一元与多元互动的变化,从整体向整体与个体相融合的变化,从理想价值观向理想与世俗价值观共存的变化,从精神价值观向精神与物质价值观并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社会仍然坚持以一元价值、整体价值、精神价值和理想价值为主导价值观,并以此作为社会各种价值观的主要导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各种合理、多元价值观的存在,而是与之处于互动、融合、共存和相济的关系之中。如何既有效地维护社会价值生活的丰富多样又保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我们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思想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还意味着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者要善于和勇于在自身建设方面迈出坚实的步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进行了不懈努力和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党的思想宣传工作者一方面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把握这些重要理念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还要眼睛向下,重视调查研究,了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切身的利益需要。在此基础上,把握沟通艺术,把党的理念、政策、措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人民群众,及时反映和肯定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和日常智慧,有效地促进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保持良性互动。只有善于"植根大地",才能避免理论与实际、导向与群众彼此脱节,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精神生产适应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求。(黄凯锋/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新华网》,2008年0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