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沪两会代表建言献策:保护扶持老字号刻不容缓

日期:2008/01/28|点击:14

纯日式设计、全日式配套、专门针对日本人租赁,524层高公寓楼组成的上海浦东全日式小区在外表看来普通无奇。

“我们这个社区的客户群就是日本人。整个楼盘的设计和建设也都完全是日式风格,保证是原汁原味。”该楼盘的开发商、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住宅事业部经理夏燕青告诉记者。

“至少要3500美元一个月”,夏燕青预计未来该公寓楼的出租价格时说,“我们面向的客户是在金融区一带上班的中高端阶层日本人。开发楼盘之前,我们做过市场调查,前景很好。”

 

榻榻米之后

在上海的楼盘中,以异域建筑风格为特色的并不少见。以日式为例,就有好世凤凰城与环岛翡翠湾等。与这两个楼盘不同,东和公寓的外在形态与普通的公寓楼并无太多的差别,据说其浓郁的日式风味要从内部才可一窥其风貌。

该项目占地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始建于2005年,预计将在2008年底完工。该社区内的日本人学校于2007年已提前启动,稍后启动的服务性会所、商业配套以及医院等将会使该地区成为一个小的城市综合体。

“里面全都是榻榻米和移门,是请日本的设计师来设计的。”夏燕青向记者介绍。

榻榻米和移门是日式风格的典型标志,但单凭这些,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原汁原味的一面。面对追问,夏燕青选择从“静”的角度向记者解释。

在夏看来,日式建筑的布局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好静、自然与不烦杂。追求的是一种“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

在设计中,通过不少办法来使该公寓显得很安静。不同于国内用三根管子来完成排气、排污、排水的功能,在此小区内选择只使用一根结合管,而这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排水时的声响。

在空间布局中,房屋的卫生间、浴间与化妆间被分割成三个小房间。并且室内很少有移动的家具,墙上布满了壁橱,“可以将东西全部收进去,不会突出来破坏整个房间的协调感。”

并且不同于国内喜欢用门窗通风的习惯,这里运用的是热交换机,在夏看来,“在实现空气不停流动的前提下,还能让屋子里的空间显得很温柔,不会被外界所打扰。”

 

细分市场如何做?

据上海中原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上海的房屋租赁与买卖中,境外人士包括港澳,占的比例约为8%

记者就日本社区的将要兴建联系采访了上海的多个地产开发商,对方均表示是首次听说,并告诉记者,就上海地区来说,韩国城与台湾城发展的相对成熟,做一个日本人社区,条件似乎并未成熟。

并且,上海焦点房产网调查表示,之前的众多日式设计的楼盘,面向的依然是普通民众,尤以浙江人为主,日式只是它一个吸引眼球的特点。而东和公寓,如此鲜明地面向日籍人士,并不多见。

夏燕青告诉记者,如今在上海的日籍人士约有4万人,这部分人士构成了其真正的目标群体。

“日本人有群居的习惯。如果我们在这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日式生活氛围的话,他们是很愿意来这居住的。”夏说。

据夏透露,该社区内的日本人学校是其一个亮点,而日后商铺、会所的打造,会使该地区形成一个小的社会,一切的生活所需均可在此完成。为了管理上方便,未来该公司将与一家日本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让日本企业负责房屋的租赁与物业管理。

“让中国人去管理的话,可能语言等方面会出现交流不畅的现象。把租赁和管理交给日本的房地产公司,都是日本人,他们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会很方便。”夏表示。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卢汉龙认为,虽然该公寓楼只租不卖能够解决不少日籍人士身为派遣工、流动性强的问题。然而就目前来说,日资企业并没有抱团的趋势,并且陆家嘴地区的房价太贵,是否有足够多的日本人愿意买单,这还是个问题。

“个人感觉,还是有点像是开发商的一种市场行为。未来它的发展前景如何,现在还很难判断。”卢表示。

 

唐人街翻版?

“毫无疑问,这是上海国际化发展的一个产物,是经济相互融合的一个结果。”对日式小区出现在陆家嘴所根植的土壤,卢汉龙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据介绍,早期来上海的外国人多喜欢群居于古北、虹桥一带,在这两块地区形成了比较大的国际社区。位于古北区,占地136.6公顷,总建筑面积达300万平方米,分三个区、24个街坊的古北新区,曾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是上海外籍人士比较青睐的居住地。

而在虹桥则有一个韩国人聚集区,里面有很多的韩国餐馆、酒吧以及其他娱乐生活设施,“在其间,你是可以讲韩文的。不过也就只有很短的一段。”卢汉龙告诉记者。

卢汉龙表示,就政府规划的角度来说,是不会主动规划出特定国籍人的居住区,这样管理起来不方便。

形成这样一种社区的原因是特定的人数聚多,然后通过各种社会网络,最后形成了集聚的现象,多是一种自发行为。

在上海地区已形成一些诸如韩国城的区域,在卢看来,这是社会多样性的表现,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然而,这些区域是否将发展成类似唐人街性质的街区,成了人们最大的疑惑,甚至有人担心这会在上海地区形成不少独立的小社会,会有“诸侯割据”的效果。

卢汉龙则表示近期则不足为虑,因为区域内中国人还是很多,不同文化之间也在慢慢地融合。选择来中国,就必将与中国的市场发生联系,与中国人、中国的文化发生联系。

“不过就未来来说,也不是不可能。在国外一些大的城市中,这样的现象比较突出,也很难避免。不过上海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样一个阶段。”卢说。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2008.02.02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