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专著

宋钻友《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

日期:2008/01/04|点击:943

书名: 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
作者: 宋钻友
ISBN/ISSN号: 978-7-208-07342-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约40万字,以下是本书的序言

序 言

熊月之

广东人欧榘甲在清末写过一本《新广东》,讨论广东特质,要点有四:一曰人才之出众。通商最早,风气最开,通外事而知内情者所在多有,办实业,兴制造,开报馆,开学堂,开学会,开国会,游学海外,议论国事,爱国爱种,无不由广东人发起,于是全国之事,几乎有广东人则兴,无广东人则废。二日财力之雄厚。广东财雄闻于天下,咸丰同治以来,国家若有兵事、赈荒、国债、赔款,举凡大款大项,无不向广东搜刮,其数常倍于他省。至于广东财富之耗于官吏、耗于外洋者,更不知几何。广东一县之财,往往胜于其他荒瘠之一省而有余。三曰地方之握要。背负长江,面对南洋千万岛屿,紧扼东西两洋之吭。外国文明输入中国之前沿,东西两洋轮舶所必经,万物运输,无能留阻。四曰户口之繁殖。广东人口滋生之易,世界殆无其匹。人口众多,不独充塞其本部,流寓海外者达数百万。

原文颇长,这里只能述其梗概。清末反满交响乐中盛奏地方曲,各省人各说本省特点以自炫,浙江人办《浙江潮》,湖南人办《新湖南》,江苏人办《江苏》,直隶人办《直说》,巴蜀人办《鹃声》,陕甘人办《夏声》。湖南人杨度的名言“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最有代表性,传诵一时。在这种情境下,广东人编《新广东》,侈言广东优长,不足为奇,即使有些夸耀,也在情理之中。但是,揆诸实际,欧榘甲所言,条条有据,事事在理。近代以来,广东人在全国,领风气之先,创时代之新,外抗强敌,内兴实业,接引西学,除旧布新,确实不同凡响。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农民起义、变法维新与反清革命的三大领袖都出在广东,绝非偶然。

广东人将开放的风气吹向全国,也将创新的种子撒向全国。上海是他们重要的活动舞台。上海开埠以后,广东人就追随洋商的脚步来到上海,成为上海移民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人多、钱多、影响大。我曾经留意过上海香山人的情况,感到光是上海香山人的历史就足可写一本大书。香山以一边陲小县,竟然有那么多著名人物在上海活动,既有孙中山、容闳、唐绍仪这些在教科书上都能见到的名流要角,有那么多褒贬不一的买办,徐钰亭、徐宝亭、徐润、唐廷枢、唐廷植、唐瑞芝、唐国泰、莫仕扬、郑翼之、徐渭南,有百货业巨头、创办先施等四大公司的郭乐、郭标、郭泉、郭葵、郭琳爽、马应彪、蔡昌,有实业界巨子方举赞、马玉山、郑伯昭,还有撰写《盛世危言》的郑观应,杰出艺术家郑君里,著名音乐家萧友梅,遗世独立之影星阮玲玉,精武体育会创建人卢炜昌、陈公哲,发明四角号码之王云五,小刀会首领刘丽川,上海市长吴铁城,……,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艺术,群星璀璨,流光溢彩,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令人浩叹!香山一县已经如此,将目光投射到整个广东,从人物到事件、团体、网络,如本书所记述的那样,那简直数不胜数,笔墨难摹。很难想象,一部上海史,假如没有广东人,会是什么模样!行笔至此,只能套用一句古语:猗欤盛哉,猗欤盛哉!

广东人在上海,这一课题有重要研究价值。

然而,课题的重要性常常与研究的艰巨性相伴。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关于各地人在上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宁波人、苏北人、福建人,都有专著,关于广东人的分门别类成果也相当可观,涉及买办、留学生、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等,论文、著作一大堆,但是,迄今没有一部关于上海广东人的综合性专著问世,考其原因,不外乎范围广、资料多、起点高、难度大。钻友兄的这部著作,创榛辟莽,筚路蓝缕,填补了上海史研究中的重要空白,可敬可贺。

本书系统而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一百多年间广东人移居上海的历程、规模,研究其人口来源、在上海的空间分布、同乡组织、区域特点,展示其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对于金融、商业方面着墨尤多。作者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分析框架,以翔实的资料为分析基础,脉络清晰,论证细密。披览全书,我觉得本书在资料、方法、论述诸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资料,作者多年来查档案,做口述,南奔北走,日录夜作,多次到广东做田野调查,积累极其丰富。在学术大厦的建构中,资料不仅仅是钢筋、水泥、黄沙,也是地基。任何学术观点的产生,都是在与资料的反复对话中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资料就是质量。书中关于广东同乡组织的运作特点、不同县级同乡组织的联系与区别、广东人的宗教与信仰、粤商的商业伦理、旅沪广东人与原籍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都富有创见,言必有征,学术含量很高。

钻友兄自历史系毕业以后,供职于文化管理部门,因钟情史学,放弃公务员热沙发来历史所坐冷板凳。他不畏险阻,知难而上,围绕着广东人在上海这一难题,发表过多篇论文,翻译过美国顾德曼教授的关于上海同乡组织的名著,多次到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作访问研究。在学术圈子里,他关于广东人的研究已颇有名气,有“宋广东”之称,尽管他的祖籍是山东而非广东。十几年来,他脚踏实地,默默耕耘,钩沉索隐,阐幽发微,暑往寒来,年复一年,档案馆、图书馆里洒下他串串苦读的汗水,电灯下、弄堂里留下他孜孜求索的身影。天道酬勤,在过五望六之年,终于捧出《广东人在上海(1843-1949年) 》这部沉甸甸的力作。作为多年从事上海史研究的同事,我衷心地为他祝贺,为上海史学界祝贺。书稿付印在即,我有幸先睹为快,聊敷数言,是以为序。

2007年8月16日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从岭南到上海
 一、到上海去的背景
  1.人稠地狭的矛盾
  2.自然灾害频作
  3.社会矛盾突出
  4.上海的吸引力
 二、旅居者人口分析
  1.数量和类型
  2.人口来源
  3.旅居者籍贯
 三、几个县级旅居者群体
  1.旅居上海的中山人
  2.旅居上海的潮阳人
  3.旅居上海的澄海人
第三章 同乡组织与旅居者社会
 一、地缘社会形成之背景
 二、同乡组织的类型
  1.会馆、公所、同乡会
  2.同乡行业组织
  3.工友和职业群体组织
  4.广东三合会
 三、代表性同乡组织
  1.广肇公所
  2.潮州会馆
  3.粤侨商业联合会
  4.广东旅沪同乡会
 四、会馆寡头——同乡组织中的官与商
 五、乡情与同乡组织的公益设施
  1.丙舍山庄
  2.义学
  3.医院
 六、同乡组织的社会功能
  1.调解纠纷
  2.排忧解难,平抑冤屈
  3.维护同乡商业利益
  4.救助难民
  5.旅居者与家乡:遥远的守望
第四章 社会生活
 一、社区
 二、娱乐
  1.看戏
  2.粤剧票房
  3.广东音乐
  4.体育
 三、宗教和信仰
  1.上海广东浸信会
  2.旅沪广东中华基督教会
  3.岭东中华基督教会
  4.上海广东使徒信心会
第五章 旅沪粤商与近代上海工业地位的形成
 一、纺织业
  1.永安纺织公司
  2.潮商在纺织业的投资
  3.衫袜织造业
 二、烟草工业
 三、机器业
 四、食品工业
 五、面粉工业
第六章 粤商在上海的金融活动
 一、广东人在上海的金融势力
 二、粤资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1.通汇网络的布设
  2.侨汇
  3.汇兑
  4.放款与押汇
 结语
第七章 贸易活动及商业网络
 一、旅沪粤商与上海一华南贸易
  1.广东输往上海之商品
  2.上海输往广东之商品
 二、广帮西洋庄与上海对欧美国家之贸易
 三、上海与香港一旅沪粤商与亚洲双埠的百年贸易交往
 四、上海与南洋一旅沪粤商的跨国经营
 五、认同、联号与商业网络
 结语
第八章 广帮与上海都市商业
 一、环球百货业
  1.先施公司
  2.永安公司
  3.新新公司
 二、小百货
 三、酒肆茶居
 四、国药号
第九章 从“卖门口”到巨富——旅沪粤商的商业伦理
第十章 家乡、国家认同与民族主义动员(1903—1920年)
 一、旅沪粤商与粤汉铁路赎路运动
 二、阻止王之春借法兵平乱事件
 三、抵制华工禁约
 四、大闹会审公廨事件
 五、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广东同乡组织反对强权的政治活动
第十一章 南北对峙与上海广东社会内的政见纷扰(1918—1927年)
 一、广肇公所与1917年至1920年间国内政局
 二、1921年至1923年间上海广东同乡社会的政治分野
  1.1921年至1923年间的吴佩孚
  2.1921年至1923年间的孙中山
  3.1921年至1923年间旅沪广东社会的政见分歧
 三、商团扣械事件中上海广东社会对广东军政府的态度
 四、旅沪粤商与国民革命(1925—1927年)
 结语
第十二章 旅沪粤商领袖在全市性商业团体中的活动——以上海总商会为中心
 一、五四时期粤商领袖的政治活动
 二、粤商与上海总商会的选举风潮
 三、“谢幕演出”——商会存废案与冯少山等被通缉
 结语
 余论
参考资料
后记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