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研究报告

全球化经济研究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赴闽北经济开发区、厦门特区调研报告

日期:2007/11/20|点击:1235

 一、调研背景与行程
中国即将迎来对外开放三十周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回顾中国各经济区域在开放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进而总结其经验教训,以利于下一步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组织全所科研人员,于近期分赴各地展开深入调查研究。作为此次行动的一部分,全球化经济研究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联合组成调研小组,赴闽北经济开发区、厦门特区进行了考察,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次之所以选择闽北经济开发区和厦门特区作为调研对象,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首先,该地区已成为福建乃至整个华南经济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与长三角区域的改革开放形成了有益对比,为比较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切入点。其次,福建与长三角区域在经济发展上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即台资集聚规模较大;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两岸经济互动与融合的程度,从而为对台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
联合调研小组于2007年10月14日晚出发。10月15日,对闽北经济开发区武夷新区进行调研参观。10月16日,赴当地民营企业,与企业领导交流座谈。10月17-18日,分别赴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厦门大学福建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社科处、厦门市政府贸易发展局进行访谈。10月19日返回上海。
 
二、调研主题与内容
    本次调研采取了学术访问、现场考察、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均围绕着以下几项主题展开,包括:厦门特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跨国公司对厦门经济的影响、厦门与台湾的交流合作、海峡西岸城市群、厦门市政府在不同开放发展阶段的相应政策与体制变革、闽北经济开发区武夷新区民营企业发展状况等等。
(一)厦门特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状况
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我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目前,厦门与世界各地16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关系。厦门是海内外客商投资的热点之一,截至2003年,已有外商投资项目6088个,合同外资金额207.9亿美元。
外商投资企业是厦门经济的主要支柱,创造了厦门84.4%的工业产值、65.12%的出口和40%的税收。这其中包括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以及全球知名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在厦门投资或设立的分支机构。据统计,目前,《财富》全球500强企业已有33家在厦门投资兴办企业,投资项目55个,投资总额15.5亿美元。其中美国跨国公司有通用电气、柯达、戴尔、波音、联合技术、可口可乐、沃尔玛等,欧洲跨国公司包括Philip、ABB、林德、太古、怡和、博坦、麦德龙等,日本跨国公司有NEC、松下、TDK、丸红、东芝、伊藤忠、日商岩井、三菱等。投资的行业主要有电力设备、飞机维修、电子、机械等。
总体来看,厦门自1981年被设立为经济特区后,经济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全市GDP从1981年的7.4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168.02亿元,2005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平均增速达18.1%,增长率长期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并位居福建省首位。电子通信设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是厦门的三大支柱产业,同时也是外资进入的重点领域。
厦门经济的外向程度较高。2006年合同利用外资31.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55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4倍和34.9%。全市外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914.8亿元,增长21.6%,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9%;进出口总额202.63亿美元,占61.79%。 截至2006年底,全市历年累计合同利用外资262.39亿美元,且外资的来源已从创办特区之初的以港澳和东南亚客商为主逐步扩展到欧美、日本以及台湾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厦门的外贸占福建全省外贸的3/4。对台湾的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厦门充分发挥台商投资区的优势,利用台湾产业外移契机,努力实现对接,已成为福建省最大的台资企业聚集区和台商密集区,在全部外资中占比20%,成为继香港之后厦门利用外资的第二大主要来源。第二产业仍是外资重点,第三产业利用外资领域有所拓宽。第二产业注重以龙头项目为支撑,带动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其中的著名外资企业有美国戴尔、瑞士ABB,日本住友建机等,它们在厦门设立了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配套基地。
30年来,厦门的引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近几年厦门在经济发展、利用外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相对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经济圈来说,引资竞争力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这样几点:一是厦门产业缺乏集聚能力;二是厦门教育科技基础不强、人才不集中、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厦门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经过多年发展,厦门的民族工业虽已积蓄了一定的力量,但在技术保护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还亟待提高。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优势,是厦门今后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此外,厦门外向型经济也存在着较粗放的发展特征。外商在第二产业投资是第三产业的将近两倍,且所设立的工业企业仍主要从事低端产品的加工和装配活动,包括厦门最大的外资重点企业戴尔等,都主要从事较为简单的加工制造活动。产业层次水平仍较低,自主知识产权缺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不足。在第二产业中,外资主要集中于化工、电子、机械等领域,其中化工行业所占份额最大,化学纤维制造业全部为外商及港澳台资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中三资资本占67.1%。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的情况值得关注。
 
(二)跨国公司对厦门经济的影响
1. 跨国公司对厦门经济的正面效应
外资规模的持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在厦门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为厦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进入,对厦门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正面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带来大量先进技术,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的载体,在对厦门投资的同时,也加快了新产品、新技术的转移,成为新产品与技术的重要提供者。另外,跨国工资研究的本土化,在厦门设立研究开发机构,客观上提升了厦门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2)支柱产业更加成型。
尤其是电子、化工、机械三大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出现了年产值达100亿元的戴尔计算机公司、亚洲最大的感光材料生产基地柯达、亚洲最大的飞机维修基地太古飞机维修公司等。
(3)推动了新行业的形成。
厦门航空工业是跨国公司投资催生出来的新兴产业。此外,由于戴尔公司在厦门的投资,使得500强企业-伯灵顿物流也紧随其进入厦门,这直接带动了物流业投资。目前,物流业已被厦门市政府列入三大重点发展的行业。
(4)加快了厦门市传统产业的改造。
跨国公司与厦门国有企业的合作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就与厦门蜜饯厂合作生产可口可乐。1993年,美国宇得集团与厦门新华玻璃厂合资,提供了生产水平,并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另外,厦门一家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合资,生产子午线轮胎,总投资达1.21亿美元,该项目将明显提高厦门市橡胶行业的生产水平。
(5)产业链接进一步完善。
在厦门的跨国公司产品基本实现国产化或接近国产化。如柯达(厦门)公司的90%原材料来自国内采购,同时引进了安能利塑胶等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供应商。ABB低压电器公司95%以上的材料来自厦门周边地区。太古公司也同时引进了波音、通用、罗克韦尔等等。
(6)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
跨国公司带来了世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企业文化,如直销、物流、学习型企业、环保认证与职业安全健康认证等等。
 
    2.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抑制效应
尽管有着如上种种正面效应,但是调查分析表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对厦门是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当地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出来。其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关键技术源外生性强。
厦门的大部分跨国公司子公司分别采用了独资和控股形式,技术转移主要在跨国公司母公司内部进行,这种方式决定了厦门当地或国内的厂商无法融入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体系之中。
(2)跨国公司在厦门的投资大多是最终成品的装配线,很少将研发机构或总部设立在厦门。
跨国公司在厦门大多只设立了生产基地,而研发机构与销售中心并不在厦门。另外,装配线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对工人的初始技能要求较低,中方获取完整的生产技术非常困难。这种类型的投资也阻碍了产品前后向联系的加强,制约了产品国产化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整个产业技术水平的进步。如果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及总部始终不能在厦门设立,那么随着形势发展,地区比较优势可能会发生变化,部分跨国公司势必将生产基地转移出厦门。
(3)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厦门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合作程度较差。
尽管目前跨国公司与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发新技术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研究证实,跨国公司子公司与厦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程度较差。这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很难通过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合作来获得技术溢出。主要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具有全球化的战略特点,它根据东道国人才、科技及科研基础设施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并且由跨国公司总部直接操纵与管理,而不是通过子公司来承担这一职能。即使某些跨国公司子公司的适应性研发在厦门实施了研发本土化战略,其技术溢出效应也是比较微弱的。
(4)当地企业接受技术溢出付出的代价较高
为了争夺本土化的高层次人才,跨国公司提高了本土化技术人才的雇用成本,导致厦门当地的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研发队伍的不稳定,这对当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连贯性带来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总之,从目前情形来判断,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厦门的技术溢出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调整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政策,增强技术溢出效益,是今后必然的选择。
 
(三)厦门与台湾的交流合作
厦门在开展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截至2000年底,台商在厦门的投资项目已达1769项,总投资39.14亿美元,协议金额36.47亿美元,实际到资24亿美元,平均投资规模206万美元。项目数、协议投资额、到资额三项指标分别占中国大陆引进台资的3%、7%和8%。到资率(63.9%)、开业率(80.13%)和台资率(93.19%)在五个特区中均居首位。台商在厦门投资行业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性项目占批准项目的71.9%,其中工业项目占70%。台商投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发展,大、高、新技术项目逐年增加,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已有50家,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20多家台资企业进入高科技园区。
厦门对台进出口近几年也呈高速增长势头,2000年厦门对台进出口总额大11.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9.86%,其中对台出口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6%。目前,对台出口占厦门市外贸出口总额的3.4%,台湾已成为厦门第三大贸易伙伴。
厦门与台湾的交流合作呈现出三大特点:首先,农业之间的合作、取得的成果最为显著。截至2004年底,厦门是在农业方面由台商投资企业105家,累计总投资1.31亿美元,利用台资1.15亿美元。这些合作,为海峡西岸乃至整个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贸合作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其次,台商投资产业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厦门拥有3个台商投资区,已成为台商投资密集地区。投资领域从工农业向房地产、学校、娱乐、运输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台资企业工业总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值的40%以上,纳税也占40%以上。厦门在交通运输方面已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2001年厦门国际航空港空运货站有限公司的奠基,标志着两岸在航空领域合作的启动。
最后,台商投资的分区域已经出现。厦门的海沧发展以石化、机械为重点的现代化重化工业,杏林建成了以开发电子、机械、化工、纺织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集美以轻型加工业为重点,都吸引了大批台商。台商投资企业经济效益良好,赢利率达80%以上,其中利润在上千万元的企业达30家,上亿元的有3家,有300多家企业增资,累计增资额大5亿多美元,大部分台资企业进入扩大再生产阶段,大量的机械设备、半成品、原料需要进口。
 
(四)海峡西岸城市群
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是福建省在原有发展战略,尤其是在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基础上提出的,它既是原有战略的继续,又是原有战略的升华。而在这一战略构想当中,福建省及相邻省份的城市无疑是区域发展的主要依托和主轴,而区域内原本已经成型,具备较快发展速度的城市群,将成为“海西”经济区进一步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以城市群为视角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域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对其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的经济空间联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1.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城市群概况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设想由来已久,福建省曾提出过闽东南、闽南三角洲的概念,此后又形成过海峡西岸繁荣带的设想。根据形势的发展,上述设想逐渐扩展成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战略。这一概念在2004年1月初举行的福建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首次被完整、公开地提出。2006年两会期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的字样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从地域上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
而位于区域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是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城市经济圈。根据相关学者的统计,在这一区域内共有51个城市,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931万。其中既有厦门、福州、温州、汕头等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核心城市,也有晋江、福清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副中心,同时还有40余个次中心及中小城市。城市群内部也形成多个城市集群区,并呈现形成整体城市连绵区的态势。
2.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主要特点
(1)城市群利用区位优势构筑通道型城市网络。
海峡西岸城市群具有地理位置的优越特征,该区域位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之间,东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城市群的深水岸线资源富甲全国,可建20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80个。今后五年福建将投入297亿元建设156个深水泊位,形成的中国东南沿海港口群,将能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经贸往来。同时,闽南城市网络之间较早就已经形成发达的公路运输体系,几年来以之为基础,进一步向外延伸,先后建成了通往广东、浙江、江西等区域的高速公路,在“十一五”期间,还将建设温州-福州、厦门-深圳、江西向塘-莆田的快速铁路。
从上述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海峡西岸城市群正着力建设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成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的中心枢纽。总体上看,海西城市群正是利用了自身区位优势,以流为核心,争取网络权力,以流量优势补充自身相对不足的要素存量。这一发展方向与目前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趋势相符合,同时能对我国城市群体系的整体发挥重要的连接与沟通作用。
(2)城市群的对台沟通功能十分显著。
由于地缘方面的优势,海峡西岸城市群在发挥对台交流作用方面表现突出。目前,闽南与闽中的沿海城市与金门、马祖、平湖等地已经实现直航,两地间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日益频繁。台湾已经成为福建最大的货物来源地和第三大贸易伙伴,闽台的经贸依存度已经超过25%。以海西城市群为平台的“海交会”、“台交会”、“花博会”、“林博会”、“旅博会”等涉台交流载体不断推动两岸经济的融合发展。台资、台商也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2006年,仅福建省城市利用台资总额就超过14亿美元,对台贸易额56.07亿美元,台资企业在生物技术、海洋资源、现代服务业、循环型农业等领域也不断找到新的增长点。从政治意义上看,在两岸实现“三通”后,两岸城市群的经济融合已经基本成型,可以与台湾“海峡东岸城市群”共同构建“海峡城市群”。
(3)区域协调已初见成效。
我国跨省级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在区域整合和协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管理,因此相互间的利益调配、资源共享、沟通联络等方面均有较大的难度,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因之受到。而海峡西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大多位于福建一省,因此在城市群内部的协调方面尽管仍存在种种问题,但总体上看,区域整合已取得较大成效。同时,在与其他省份城市的联动方面也获得进展,广东省东部、浙江南部、江西东南部的城市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沟通日益密切,浙南温州市专门成立了海峡西岸经济办公室,处理区域协调相关事务。
3.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主要问题
(1)城市群腹地有限,发展不均衡。
目前,海峡西岸城市群主要以福、泉、厦、漳几个中心城市为轴心展开,但总体布局上仍呈现初“有线无面”的情况,城市群的腹地经济实力有限,闽西、闽北的城市区域与闽南在发展水平上仍有很大差距。在沿海省份的139个城市综合实力排序中,只有福州、厦门排序在16、17位,泉州54位,闽西、闽北的城市都在后半部分,宁德甚至排在136位。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情况,将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城市群的整体水平提升。
(2)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同构化情况突出。
根据学者的分析,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福建城市与邻近的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都存在相当高的趋同度,产业同构化问题不断加剧。海峡西岸城市群重点发展的机械、电子、化工、软件、服装鞋帽等行业均为相邻城市群的优势行业。这将影响其自身与两大三角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与互补发展。
(3)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能级不足,枢纽作用不明显。
从整体上看,海峡西岸城市群不存在单一的中心城市个体。其发展的中心地位由厦门、泉州、福州三个城市共同掌握,上述三个城市之间的实力不相伯仲,从而出现三强分立的情况,难以形成区域中的单一核心枢纽城市。中心城市的能级不足及分散布局,将影响城市群的内部层级合理划分,使资源及要素的空间配置趋于分散,对于区域的一体化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作用。
(4)城市群的对台优势受到挑战。
从目前的情况看,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对台交流优势更多体现在地缘、血缘、文化等方面。与其他较为发达的东部区域相比,自身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政策配套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也使得城市群在吸引台商、台资等资源方面的成效受到影响。台商大量北上长三角甚至环渤海区域的情况显示出这一挑战的现实性。
(5)城市群的跨省区域协作与联系仍有待加强。
海峡西岸城市群的外向型经济发达,厦门、福州作为福建省的主要口岸,跨省经济联系相对较少。福建全省的出口60%以上经厦门海关,20%以上经福州海关,而经过厦门和福州海关的进出口货物90%以上来自或落地福建省内。这说明海峡西岸城市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与两大三角城市群及周边省份的协作与联系仍较为有限。同时,由于行政层级、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城市群的跨省经济联系与协作仍受到很大局限。如何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形成互惠互利的共赢格局是海峡西岸城市群未来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厦门市政府在不同开放发展阶段的相应政策与体制变革
近年来,厦门特区执行特殊优惠政策的“特殊”功能在逐渐淡化,但作为对外开放先进的样板、不断创新、拓宽开放领域和方式的典范的功能仍继续增强、对港澳台、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也继续增强。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在90年代末,厦门在对外开放方面所享受的国家政策已经与全国其他地方趋同。在两税并轨政策推出后,厦门特区外资企业享有用5年时间过渡和消化税率差距的待遇,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还可享有15%的税率,其他方面已与其他地区没有差别。但厦门经过25年的开放进程,积累了较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基础,在观念创新和开放实践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对港澳台、东南亚地区的区位方面仍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在此方面继续发挥特区做为典范的功能,以及作为区位中心和枢纽的强大的连接和辐射效应。
国家外资外贸政策对厦门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剧烈。两税并轨政策对厦门对外经济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来厦门的外资企业更看重厦门良好的商务投资环境和政府工作效率,因此受影响程度目前看还不是很大。厦门利用外资规模仍在平稳地增长中。由于厦门开始注重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因而也减小了由于出口退税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政策的出台也促使厦门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厦门市政府积极建设良好的商务投资软环境,对外开放趋于理性化。面对对外开放形势的变化,厦门市政府已从原先依赖国家优惠政策、自己给予外商倾斜式的优惠政策,逐渐向建立公平的投资环境和注重软设施的建设维护方面发展,并主动引导外资配合本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逐步形成健康和积极的对外开放体制。厦门对内外商企业的待遇已经趋于一致,外商在硬性优惠政策如税收和土地方面已无太大的区别待遇,但厦门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政府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升行政规范化、提高劳动力素质、维护市场环境等等,这成为厦门市政府招商引资的主要应对政策和手段。厦门市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良好作风在外商中具有较高的口碑。具体如下:
实施“科学招商”行动计划。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始终,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实行招拍挂制度,杜绝用盲目出让土地的优惠措施招商的行为。
积极构建投资信息平台和网络,服务外商、促进投资。利用现有的投资促进网络资源,与国际投资中介结构建立长期联络机制,提高“投资信息集散中心”提供各种政策信息、投资促进的功能,做好网上招商工作,并加强对外资项目的检查监管。
利用投资洽谈会平台拓展招商空间。
主动作为,做好各类新政策的衔接工作。针对国家连续出台的一系列辛政策,各部门立足职能,主动作为,强化沟通,减小新政策带来负面效应,为投资者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六)闽北经济开发区武夷新区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闽北经济开发区武夷新区位于武夷山市南部,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设施完善。新区总体规划面积4.68万亩,建设用地范围从兴田镇兴田村至仙店创业园区域;第一期开发范围从兴田镇兴田村至枫坡村,面积约3600亩。兴田村至枫坡村启动区主要发展农业种植、农副产品加工项目;创业园往南扩展2000亩用地,主要引进工业加工项目。
在产业分布上,武夷新区逐步形成了茶叶深加工区、旅游食品加工区(包括茶饮料、茶食品加工)、竹木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工区、生态工业与环保工业区、旅游产业区等五大格局。
民营企业是武夷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为了考察其运作情况,调研小组走访了位于旗山科技工业园区的胜建茶场,并且与茶场领导进行了交流。在座谈中,调研小组对近些年来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尚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三、启示与思考
(一)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是十一五规划明文提出的要求。形成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必须实行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
尽管区域协调发展这一方向已无疑义,但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福建为例,调研小组了解到,厦门、漳州、泉州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同属一省,有着先天的协调便利性,但三个城市在许多领域的合作仍然有着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从全国来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必然要求破除各自为政的弊端陋习。此外,不仅区域之间要实现协调发展,区域之内更是要实现协调合作,优势互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厦漳泉三角是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这些地区有必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做出表率,为全国其它地区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先权
调研小组在此次调研中深切感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于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具有极度重要的意义。以厦门海沧PX项目为例,民间对此的忧虑不绝于耳。该项目号称全世界最大的PX项目,一旦建成,将至少每年为厦门的GDP贡献800亿元,相当于厦门现有GDP的四分之一强。但是,出于对安全与环保危害的担忧,当地公众表现出了强烈反应。2007年5月,厦门市政府宣布该项目缓建,并称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从厦门海沧PX项目及其引发的波澜,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优先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就全国范围来看,环境状况同样已经成为决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任何推动经济增长的举措都必须将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原因在于,如果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先权,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重视环境的可持续问题,并且始终将其置于优先考虑之列。这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三)从增长导向到福祉导向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了令整个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反映在经济层面,多年来持续的高速增长可谓空前,GDP增长率稳居世界前列,且势头至今不减。毋庸置疑,经济增长在给中国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显著地改善着民众的生活水平。
但是,同样必须承认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投资比重过高、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重、发展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惟GDP导向”或狭隘的增长导向有关,其负面效应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转变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更加注重增长数量转向更加注重增长质量,从狭隘意义上的增长导向转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导向。
调研小组在厦门特区感受到了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整个城市的面貌与活力都给人以深刻印象。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得知,社会的快速变动给民众所熟悉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程度不一的触动乃至冲击。尽管经济活动中的各主体,从地方政府、企业到民众,无不希望整个城市的未来更加美好;但是在具体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方面,不同主体也有着不尽相同的设想与期望。今后,如何协调社会各方的诉求,在创建和谐社会、提高民众福祉的同时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可能是今后的关键任务。
 
(四)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在总体规模上不断扩大,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已大大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资金实力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企业外部环境来看,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从全国各地的经验来看,哪里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更为积极,该地区民营经济发展得也就更快。调研小组在武夷新区的所见所闻也印证了这一点。茶叶加工是武夷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而“大红袍”则是武夷岩茶中最著名的品种。为保护“大红袍”母树,武夷山市政府自2006年起停止采摘大红袍,并为其投保1亿元。此外,为了更好地进行保护,武夷山市政府还为其申报了“国家古树名木”。地方政府的这些举措,给予了当地茶业有力的支持。
瑕不掩瑜,尽管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较之从前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仍然不乏进一步改善的空间。以调研小组此次访谈得知的情况而言,民营企业对地方某些机构管制过严、干预过多、不合理征收税费等情况,也颇有微词。这些不足之处,有待地方政府与社会各界通力合作解决,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

文字:sjyjs|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