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是执政党的一项基本政治责任。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含义。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如何高举这面旗帜,关注民生问题将是执政党提出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施政方略。
民生为重与社会主义制度有内在相通之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本身体现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党宗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自由市场的“个体主义”而言的。法国学者杜尔干曾对“社会主义”做过一个精辟的定义:他认为凡是对经济实行不同程度社会控制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所依赖的是“私人”原则的竞争,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重新承认“个体”原则的存在价值。事实也证明,没有私人(个体)利益的驱动,物质财富的创造就会如同画饼难以充饥。市场的个体理性和私人原则需要受到公共理性和公共原则的控制,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必然产生的真正原因。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社会”优先的制度设置。现代市场制度也充分估计到私人原则的利弊,在制度设计上需要扬长避短。政府则通过提供各种政策环境保护市场制度有良性运行的可能性。政府同时也是公共利益的执行者,执政党需要用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原则来关注民生问题。
从当代的发展观来看,现在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接受这样的观点。发展不只是财富的增加,而是全体人民的需求满足和共同的福祉,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看一个国家是否处于发展状态之中,主要不是看它有多“富”,而是要看它贫困现象有没有减少,就业是否充分,不平等状况是否得到控制,社会是否公平,人民的精神状态又是如何。这种全新衡量发展的观点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发展”的理解。
执政党关注民生就是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原则。十七大报告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安全与管理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些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国情民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政府在关注民生问题方面迫切需要完善不同的社会政策来消除社会贫困和控制社会的不平等差异:第一,提供各种公共行政的劳动就业和“低保”援助政策,保证结果公平。就业和保障是相互连带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需要在保证充分就业、保护劳工权益和市场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人群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要对非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贫困人群提供“托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第二,提供和当前民生问题直接有关的教育、医疗卫生、基本住房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政府通过税收和公共财政对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再分配是不能采取市场逻辑的,而要更多地关注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第三,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来保证不同群体的社会关系平等。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员、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不同社会阶层均需要在尊重人格平等、保障基本人权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公共政策,推动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以上关于结果公平、资源配置公平、社会关系公平的社会政策应当是一个配套积极的、发展型的社会公共政策体系。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民生问题还包括发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来共同关心全社会发展的问题。所以最好的社会政策必须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永续协调发展。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7.11.09 版次:10
民生为重与社会主义制度有内在相通之处。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本身体现了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立党宗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是相对于自由市场的“个体主义”而言的。法国学者杜尔干曾对“社会主义”做过一个精辟的定义:他认为凡是对经济实行不同程度社会控制的各种意识形态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所依赖的是“私人”原则的竞争,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重新承认“个体”原则的存在价值。事实也证明,没有私人(个体)利益的驱动,物质财富的创造就会如同画饼难以充饥。市场的个体理性和私人原则需要受到公共理性和公共原则的控制,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必然产生的真正原因。整个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社会”优先的制度设置。现代市场制度也充分估计到私人原则的利弊,在制度设计上需要扬长避短。政府则通过提供各种政策环境保护市场制度有良性运行的可能性。政府同时也是公共利益的执行者,执政党需要用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原则来关注民生问题。
从当代的发展观来看,现在世界各国都越来越接受这样的观点。发展不只是财富的增加,而是全体人民的需求满足和共同的福祉,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看一个国家是否处于发展状态之中,主要不是看它有多“富”,而是要看它贫困现象有没有减少,就业是否充分,不平等状况是否得到控制,社会是否公平,人民的精神状态又是如何。这种全新衡量发展的观点正在改变着人们对“发展”的理解。
执政党关注民生就是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的公共性原则。十七大报告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安全与管理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这些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掌握国情民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前政府在关注民生问题方面迫切需要完善不同的社会政策来消除社会贫困和控制社会的不平等差异:第一,提供各种公共行政的劳动就业和“低保”援助政策,保证结果公平。就业和保障是相互连带的社会经济问题。政府需要在保证充分就业、保护劳工权益和市场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人群提供公共服务。政府要对非个人主观因素造成的贫困人群提供“托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第二,提供和当前民生问题直接有关的教育、医疗卫生、基本住房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政府通过税收和公共财政对掌握的公共资源进行再分配是不能采取市场逻辑的,而要更多地关注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和全社会的共同利益。第三,提供必要的政策法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来保证不同群体的社会关系平等。对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员、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不同社会阶层均需要在尊重人格平等、保障基本人权的基础上考虑必要的公共政策,推动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以上关于结果公平、资源配置公平、社会关系公平的社会政策应当是一个配套积极的、发展型的社会公共政策体系。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关注民生问题还包括发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来共同关心全社会发展的问题。所以最好的社会政策必须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永续协调发展。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来源:《文汇报》2007.11.09 版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