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发展大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指导我国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文化建设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与以往历届党代会的政治报告相比,十七大报告用了更多篇幅来论述文化。胡锦涛同志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大力推动文化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文化发展能够通过社会共同理想的确立,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使文化成为凝聚人心、动员组织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力量。文化发展能够通过先进科学的理论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实现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优化,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本身所蕴涵的超越性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各个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文化发展既能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
近年来,被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各种新观念,如“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等,应当说这是一种新文化发展观开始形成的标志。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任重道远。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现在我们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凸现了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发展、稳定的问题,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形成全社会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文化赋予人生、生活、社会实践活动以意义。富裕、强盛是许多国家的追求,但财富的积累、科技的发展,并没有回答一些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从社会角度而言,经济和科技发展究竟是为了什么?究竟什么样的社会才是好的社会?就个人而言,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怎样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继续保持其标示理想和解释现实的强大功能,继续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对广大民众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就必须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创造性和符合实际的回答,就必须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新的生活价值取向,一种新的文化认同。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这个任务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将对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发生深远影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由全体负责任的公民所组成的公民社会。而公民意识的普遍确立便是这个社会基础得以形成的思想前提。公民意识的主要内涵是公民的主体意识、法制意识和权利责任意识,因此公民意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为文化事业管理新模式的探索打开广阔空间。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探索公民在各个层面上依法参与管理文化事业,特别是直接参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这必将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文化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基层的公共文化活动以群众主动参与、广泛参与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文化整合功能。群众满足自身文化需要的过程,也就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充实、自我提高的过程。在目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可以探索发挥群众性文艺团队的积极性,尝试让群众性文艺团队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日常运作,以此培育和提高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