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公祭复苏,现代化征程中的价值寻根?

日期:2007/06/15|点击:157

    如果时间倒流十几年,一个大男人在家涮奶瓶洗尿布带孩子的话,很可能会被周围所有人鄙夷为“没出息、怕老婆”,但到了做奶粉广告的张学友被公认为“模范爸爸”的现在,很多年轻爸爸都骄傲地推着婴儿车走到了大街上,并且受到所有路人尤其是女士们的礼遇。与此同时,6月的第三个周日父亲节,这一舶来节日也已经进入中国普通家庭的精神餐桌。

  近年来,心理学家与儿童发展专家逐渐发现,父亲分担育儿职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某些作用甚至是母亲无法替代的。在欧美很多国家,父亲分担育儿职责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在关心子女成长的中等收入家庭中尤为风行。这些带孩子的父亲们还有一个生动有趣的名字———“袋鼠爸爸”。上海社科院青少所包蕾萍博士告诉记者,社科院近年来所作的各种上海家庭教育现状调查都表明,与20年前相比,父亲们在家庭教育中的介入和影响越来越多,但是,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袋 
鼠爸爸”,依然是社会学者和教育专家们正在摸索的热门课题。

  上海“袋鼠爸爸”逐年增加

  包蕾萍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谁是孩子主要生活照料人”调查的数据。对“80代独生子女”来说,在0-6岁期间,由“母亲”担任主要生活照料人的占62.3%,“父亲”占2.5%;7-11岁期间,“母亲”占69.6%,“父亲”占5.2%。很明显,对“80代独生子女”而言,母亲在其生活中扮演主要生活照料人的角色,父亲角色的介入则非常有限。相比之下,“新千年宝宝”们要跟父亲亲密许多,对他们来说,由“母亲”任照料人的占52.84%,“父亲”占13.10%,比20年前增加了10个百分点。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当人们担忧“双独父母”不能很好地教养下一代的时候,很多年轻父亲的表现却令人刮目相看。

  包蕾萍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80代独生子”已经成为人父,与他们的父辈们相比,他们参与育儿的自觉性更高,更具有民主科学的育儿头脑。“很多年轻父亲都告诉我们,在他们童年时期,父亲几乎是完全缺席的,但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是对年轻一代父亲来说,亲自教养小孩,目睹孩子每一步成长,成为不少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过程。他们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接受了西方的很多教育理念,因此更愿意平等民主地跟孩子交朋友,而不是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以绝对权威的面貌出现。与父辈们相比,他们更多的是享受这个育儿过程,而不觉得这是一种累赘。”

  “袋鼠爸爸”要从襁褓抓起

  大学教师王女士的儿子8个月了,她与先生的教育理念分歧也持续了8个月。王女士告诉记者:“在我们家,父母亲不同的教育方式从我坐月子期间就开始了。比如说,孩子一哭,我的第一反应是应该给他喂奶了,但先生却认为,不能孩子一有要求,大人就立刻满足他,这样会养成他‘为所欲为’的坏习惯。他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哄上十多分钟,等孩子不哭了,再交给我喂奶,美其名曰让孩子体会一下‘挫败感’。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心疼,但后来我也想通了,在不影响孩子胃口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训练一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发现男人比女人‘心狠’,不过这也许会很管用,因为孩子长大之后肯定会发现,社会大环境比爸爸残酷得多。”

  对王女士夫妇教育理念上的分歧,包蕾萍表示可以理解。专家们研究发现,由于大多数男性与女性的行为方式的不同,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母亲抱起孩子时,动作往往非常温柔,但很多父亲却可以和孩子玩得更“疯”、更有力量,从生理和心理上给孩子带来更高程度的兴奋。有研究显示,婴儿早在两个月大时,就能分清过来抱他的是男性还是女性了。如果是父亲来了,他会全身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准备好和父亲“疯玩一会儿”,这种外在刺激对婴儿的大脑发育很有好处。

  正因为婴儿对父母亲教育方式的高度敏感,包蕾萍建议说,“袋鼠爸爸”要从襁褓时期抓起。“有些年轻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者保姆照顾,认为孩子还小,等孩子上学时再亲自抓教育也不迟,这绝对是一种误解。0-6岁,或者更近一点,0-3岁,才是跟子女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好时机,如果错过这个阶段,孩子跟你不亲的话,以后的子女教育也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就很难再跟父母进行良好沟通了。很多老一辈的父亲都错过了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幼儿期,等到孩子上学后,再以知识教育的方式切入,结果发现自己一辈子都无法跟子女交流。”

  “友情支持”的爸爸也得学习

  包蕾萍告诉记者,上海“袋鼠爸爸”的比例已经远远高过国内其他城市,但多数父亲由于工作压力,在亲子教育中依然处于“友情支持”的状态。包蕾萍建议说,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也可以提高父亲们“友情支持”的质量。

  最关键的一点,是一定要给孩子一些时间。年轻父母确实都很忙,母亲还可能会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一些东西,但多数父亲都不会有这个自觉。那么,父亲每周至少要保证一两次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从而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二点,父母双方要有一个适当而固定的育儿分工。这个分工不一定是刻板的妈妈负责生活,爸爸负责学习,而要根据父母双方的具体情况来安排。“这个分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性别角色的定位,尤其是女孩子。如果她从小就发现,爸爸在外面工作,妈妈负责家务的话,那么她长大之后,就会理所当然地按照妈妈的方式生活。而如果父母双方都参与子女教育,就可以让子女吸收男女两性的优点。

  心理学家贝姆曾经提出过双性化的概念,认为那些兼具男性和女性传统优势的人,更具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更最容易取得成功。”

  第三点,要处理好家庭成员在育儿问题上的主次顺序。很多年轻父母都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或保姆照顾,认为到孩子上小学时自己插手就可以了,这样看似省心省力,但对孩子的长期教育是极为不利的。子女的教养权威还是应该掌握在父母手中,其他人只能承担辅助的任务。

  孩子,让爸爸从男孩到男人

  “袋鼠爸爸”的出现,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有利的;与此同时,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袋鼠爸爸”自己也会获益匪浅。包蕾萍笑言,英国前不久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养宠物和不养宠物的人,社交圈很不一样,养宠物者更容易受到关注,并能很快融入陌生人群中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孩子跟养宠物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多年轻男性过的都是现代白领的生活,平时家门关起来,根本不会与左邻右舍有任何交流。但是有了小孩之后,在小区里散步,会有邻居们主动上来聊天;送孩子进幼儿园,要跟老师和其他孩子的家长交流。久而久之,这位父亲的人际交往圈就会更加立体,并且因为孩子的出现,有了更新的角色定位。”

  对“80代独生子”来说,“不够成熟”是经常他们经常遭遇的诟病之一,但是当他们成为父亲,一切会变得很不一样。“对很多年轻父亲来说,‘跟孩子一起成长’已经是一种自觉的意识。独生子女当上父母,是他们从青年期进入成年期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西方很多国家对青年期和成年期的划分,通常都是以第一个孩子的降生为分界线的。”

  据包蕾萍介绍,为了鼓励更多爸爸参与育儿大事,也为了满足“袋鼠爸爸”们“第二次成长”的需要,在我国香港和澳大利亚很多社区的幼儿中心,都有几个针对父亲这个群体的项目,要求必须由父亲带孩子参加。在国内,虽然也有父亲带孩子参加某些活动,但专门指导父亲育儿的机构至今尚未出现,这也是我国早教市场的一个空白。
 
    来源:《新闻晚报》,2007年6月16日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