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传承文化 泽被后世——我院承担国家文化发展重点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典·历史典》主编工作

日期:2007/03/22|点击:26

 《中华大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于199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列为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的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认真编好《中华大典》,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政协主席李瑞环均有题词,国务院有专门文件。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将《中华大典》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工程出版规划之首。

《中华大典》是建国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总体规划二十四典,涵纳儒家、诸子百家、佛道诸教以及志书等优秀文献资料,规模是《永乐大典》的2倍,《古今图书集成》的4倍,完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类书”。《历史典》是其中之一,原由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戴逸教授担任主编,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等单位学者负责编撰。后由于戴逸教授主要精力用于清史编修工作等原因,经《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与负责出版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研究决定,改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熊月之研究员担任主编。参加《历史典》编撰的单位,除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承担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承担的“五代、宋、元”部分外,其余部分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承担,其中包括历史研究所与院图书馆学者。20061031,《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编辑委员会为此联合签署颁发了《中华大典立项书》,《历史典》办公室设在院图书馆。

《中华大典》是对汉文古籍(含已翻译成汉文的少数民族古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分类整理和汇编总结的大型类书,是在继承历代类书优良传统、考虑汉文古籍固有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和参照近代编纂百科全书的经验和方法,编纂成一部能够提供各种分门别类的、准确详细的古代汉文专题资料书籍。它不仅有利于全面整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抢救、保存和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国内外学者考察、研究中国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当今中国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大典·历史典》共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编年》、《纪事》、《人物》四个分典,共计5000万字。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这次共承担后三个分典中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及元、明、清前期、清后期七个“总部”,凡3000万字。

200726,《历史典》编纂小组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对编撰注意事项作了研究和决定:

1、体例:在遵守原定体例的基础上,根据各分典实际情况加以修订、补充、细密和完善,保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协调和统一。

2、书目:清史所已选用书目有两千余种,准备选用而未选用者有二百余种,历史所将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或补充一些缺漏的书目,或用新版较好的本子替换原来的本子,并保证相同的书在全书中始终使用同一种本子。

3、正文目录:重新修订《纪事》、《人物》分典正文的具体目录,或增删、或调整,并充分考虑《纪事》、《人物》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关系,做好两个分典之间的平衡、整合工作。

4、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补充清史所资料中缺漏的内容;二是核正原文版本内容;三是审查原有内容是否存在与题目不符、分类不妥、不够完整、内容重复、剪贴有误、排列次序错乱、出处可疑等问题,对症下药,或增或删,或确定次序、或调整分类,或核实来源等。

编修《中华大典》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大家表示,为了更充分全面地利用、保存和整理好我国宝贵的历史典籍,一定不辱使命,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