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女学者专辑)林荫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若干问题思考

日期:2007/03/08|点击:199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全职父母群体从社会边缘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范围之内,是近年来家庭领域内出现的一种新现象。20051月,中国儿童中心最新发布的《十大城市0-6岁儿童家庭调查》表明,“全职父母”家庭分布率高达18%[1]上海最近的一份调查也表明,10%左右的女性无就业愿望[2];而广东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同意“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观念的女性高达61.3%,比十年前高了14.8%[3]这些最新的数据中,我们至少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解读:其一,全职父母是社会变迁带来的一种跨性别的家庭现象,其二,全职父母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家庭社会现象。

回顾以往的研究文献,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

1、女性主义。女性主义反方认为全职父母现象是社会转型过程中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对家庭负面影响的结果,尤其是女性价值观改变,她们把婚姻功能功利化,追求享乐,不愿意劳动,代表人物如何清涟等等。而最近盛行的性别“进化论”对女权主义的“走出家庭”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女性要不顾自己的生理条件,选择不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这种解放是一种真正的解放吗?特别是单亲家庭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在孩子年幼时就离家工作,这样会令她们承受职业与儿童发展的双重损失。有专家因此提出了“让女人回家”的口号,认为国家十五规划中提出的“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发展弹性就业形式”,可以作为这方面探索的依据。

2、社会多元化。以潘锦棠教授为代表、持“多元化”观点的学者认为,全职父母的出现是整个社会自由度和人性化程度提高的表现。他们提出计划经济时代女性高就业率存在虚高,全职太太的重现是市场经济对过去遗留问题的一个矫正,更何况全职父亲的加入,更加证明了现代社会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和国内对全职父母的关注相比,国外学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更为细致和全面,原因之一在于国外全职父母现象长期存在,而国内全职父母现象是建国以来长期消亡以后的一种重现。概括地说,国外相关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种层面:

1、政策层面,学术界关注全职父母能得到哪些社会支持资源、有哪些社会参与模式、以及相关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应该说其根本理念来自于联合国提出的“家庭岗位”一说,认为“为人父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责任,我们不应该为职业追求而贬低家庭价值。

2、家庭层面,国外有很多对全职父母婚姻的风险因子与保护因子的研究。这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全职父母面临大量风险,如经济依赖,夫妻关系威胁,与社会脱节,丧失时间感与结构感,缺乏社会参与的机会等等。在保护因子方面,主要表现在儿童发展和家务管理上。事实上很多调查也表明,全职母亲的家庭满意度更高,育儿压力也较轻,但她们的婚姻满意度相对却更低一点。

3、个人层面。这方面有两种取向:全职父母自己的发展和儿童的发展,前者关注全职父母如何融入社会,后者关注如何帮助全职父母教育儿童,全职父母家庭的孩子是否更出色。

总体上,国内外在有关全职父母的研究上重视对全职母亲的关注,忽略了全职父亲角色的出现,而且国外和国内全职父母出现的背景、意义完全不同仅仅照搬国外的模式,难以反映出中国本土这一现象的本质,因此对这一现象进行客观的研究和分析非常有必要。

 

二、研究定义与方法

1、名词定义。与家庭妇女或妇男(Housewife/Househusband)这一类带有贬低色彩的词语不同,全职父母是一种中性的术语,指没有负担家庭经济责任的父母亲,他们没有职业,生活重心以料理家务、照顾子女或自我休闲为主。

从广义而言,没有工作的父母都可以纳入全职父母的概念范围之内。

但全职父母这一群体还包括不同的亚群体。如根据动机的属性,全职父母还可以分为主动选择型与被动选择型。主动选择是指自己在有工作或有能力找到工作的情况下,主动放弃职业生涯,选择家庭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活空间。被动选择相对于主动选择,主要指由于找工作困难、失业、下岗等外界不可抗力造成的、被迫以家庭为主要生活空间的父母。

社会变迁过程中,全职父母现象和传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模式有所不同。性别分工是一种刻板化的角色定位。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下,女性是全职太太的当然名词,职业妇女作为一种叛逆,是进步力量的象征。当代的全职父母现象却不仅仅反映了家庭内部的分工和女性地位,同时还和社会变迁存在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当代社会中的全职父母现象有两种原因:竞争压力和自我生活方式的选择。前者是被迫的,非自愿的,如2030傍老族,育儿后无法重归社会的父母,以及由于年龄、学历无法找到工作的被迫全职一族;后者是自愿的,如经济优越,自愿放弃工作或不喜欢工作的束缚等等个人取向原因造成的全职父母现象。

2、方法。本研究以量化为主、质化为辅,分两阶段进行:

量化数据主要来自于前期大型家庭问卷调查[4],对742户拥有0-18岁子女的完整家庭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拟就全职父母的人口统计特征、动机、婚育行为特点以及子女发展的状况进行调查,并与第二阶段的访谈结果进行比较。

质化研究材料主要来自于对几位典型全职父母的深访。考虑到0-6岁低龄儿童家庭中全职父母的现象较为常见,访谈选择在这一年龄段父母中展开,共50-6岁不同学历层次的全职父母参与了访谈。他们的基本情况如下: 

1: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编号

性别

年龄

学历

个案1

38

留法硕士

个案2

34

博士在读

个案3

33

初中

个案4

31

大学

个案5

28

技校

 

三、变迁社会中的“全职父母现象”:结果与讨论

在调查与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全职父母这一概念确实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很多父母不是特别确定“全职父母”的界限。他们或者认为“没有公职的都算”,或者认为“我是做生意的,没有工作,是全职。” 为了便于人群的界定与划分,研究在进行全职父母人群的选定时,确定了这样两个操作性标准:1)没有工作(非公职、做生意都不包括);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