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离婚率在过去的20年中提升了20倍”、“几乎每三对离婚夫妻中,就有一对是25岁以下的夫妇”、“女性提起离婚诉讼的比例要高于男性”、“婚外情成最大杀手,在离婚原因中占80%”……虽然2006年被称为结婚大年,但各种关于居高不下的“离婚”说法,却比“结婚”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甚至有媒体将之称为“上海式离婚”。
日前,“我国离婚率被算高一倍,国家统计改用粗离婚率计算方法以使相关数据与国际接轨”,被作为“2006年十大家庭事件”候选项目。上海社会科学院家庭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徐安琪研究员是这一事件圆满解决的主要推动者,她曾多方奔走希望纠正我国二十多年来离婚率统计的纰漏,在有关方面的关注下,2006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离婚率更正为原来二分之一。徐安琪在接受女性周刊采访时再次强调,由于各种说法的混淆视听和夸张成分,导致普通市民对婚姻家庭方面的数据存在严重的误解,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要为当前的“恐婚”、“闪离”等说法负责。
“‘80后’离婚潮”现在无从说起
说法:“去年上海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较2005年增长21%。一位法官指出,几乎每三对来打离婚官司的夫妻中,就有一对是25岁以下的年轻夫妻。”
“上海去年有3.7万多对夫妇离婚,较2005年增长超过两成,而且几乎每三对离婚夫妻中,就有一对是25岁以下的夫妇。”
对比以上这两则粗看上去相似、实则差异极大的关于“80后”离婚率的报道,徐安琪啼笑皆非。“目前,我国夫妻离婚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双方去民政局协议离婚;另一种是通过法院判决或调解离婚,法院的离婚判决书与民政局的离婚证明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但目前去法院诉讼离婚的夫妻仅占少数,所以‘打离婚官司的夫妻’与‘离婚夫妻’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况且,仅凭个别法官接触的个案,怎么可就此判定25岁以下夫妇的离婚率高呢?”
徐安琪进一步解释说:“很多媒体都在报道所谓的‘80后’离婚潮,以表现这些独生子女们的不成熟和“闪离”,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仔细算算,‘80后’人群中,年纪最大的才只有27岁。但现代人的初婚年龄普遍较高,尤其是高学历者,一般大学毕业就已二十三、四岁了,还有不少人选择考研究生,二十七、八岁刚进入社会生活,加上现在竞争激烈、工作不稳定,27岁前进入婚姻殿堂的还真不多。因此,少数的、还处于非稳定状态的二十四、五岁男女离婚,不能得出整个‘80后’高离婚率的结论。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80后’的结婚热潮也才刚刚到来。”
“第三者”的破坏性到底有多大
说法:很多媒体报道中,“第三者插足”都被认为是导致婚姻解体的罪魁祸首,有的调查数据甚至显示,高达80%的离婚都是因为“第三者”。目前国内通行的小说,只要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必然都要牵扯出一个“第三者”来。
关于“婚外恋”与离婚的关系,徐安琪告诉记者,按照她20多年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学者的多项调查结果显示,因所谓的“第三者”插足导致离婚的约占10-40%。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但决没有达到一些传媒所夸大的60%、80%之类。
徐安琪特别指出,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强调,在他们那里寻求服务的夫妻80%是因为出现了“第三者”。到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那里,就变成了“80%的离婚是因为外遇”。其实,去寻求专家帮助的夫妻,往往出现了婚姻危机,许多对方有所谓的“包二奶”、婚外情等不忠行为,要求调查咨询公司进行“捉奸取证”,有“第三者”的比重自然较高;而大多数离婚夫妻都不会去那里寻求帮助。
徐安琪的社会调查发现,婚姻解体的原因首当其冲的是“性格不和”,概率已经高于“第三者插足”,即使没有家庭暴力或外遇等危机,夫妻俩也不愿意继续婚姻;其次是外力干预型,即夫妻之外的因素介入家庭,比如婆媳矛盾、翁婿矛盾也可能导致离婚;第三是经济因素,比如家庭经营、投资失败或夫妻一方下岗、失业等,生活拮据、冲突频发导致婚姻解体。
“离婚率”算法不同,高低迥异
说法: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的离婚水平已超过邻国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
现在,通过
徐安琪解释说,不同离婚率的算法,其含义不尽相同。“比如,有时我们说美国的离婚率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这个数据,不代表每100对夫妻中就有50对离婚,如果那样也太可怕了;而是每年的离婚数和结婚数之比。但其缺陷在于,该年度离婚的夫妻大多数并非当年所结婚,而且离婚率在很大程度上受人口的年龄结构、政策法律以及社会习俗等影响,这种算法在中国尤为不合国情。因为中国的结婚数更常受人口政策的变动及婚育风俗的影响,使当年结婚数出现偏高或偏低的假象,继而使某些年份或地区的离婚率不能准确反映真实的离婚水平。”
“短期婚姻”并非中国特有
说法:对“80后”离婚,有专家表示,国内“80后”的年轻人处于一种大人身儿童心的状态,他们生理上成熟了,心理上并没成熟,想法很前卫,但承受力却很差。还有专家认为,缺乏婚前培训也是离婚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将“80后”婚姻戏称为“昙花婚姻”、“闪婚”,表示其持续时间难以久长。但是,徐安琪告诉记者,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为“80后”离婚忧虑,因为青年夫妇离婚多在世界各国是普遍现象。“这主要因为:第一,新婚夫妇正处在角色变换和婚姻调适的磨合期,从恋爱时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到婚后琐碎生活的柴米油盐、奶粉尿布,还有与公婆、岳父母等新形成的亲属代际互动关系,不少人面临角色适应的困惑;第二,年轻人往往自我意识和个性较强,发生冲突后常缺乏自省的理性或妥协的弹性,互不相让,发生冲突候选择分手的较多些;第三,婚期短的青年人离婚成本较低,他们具有年轻、可塑性强、无子女和重新选择机会多等优势,再婚前景较乐观,因此,与配偶分手时也较少后顾之忧。从世界范围来看,婚龄短的青年夫妻离婚概率高是通例,而不是中国或上海的特有现象。”
徐安琪进一步解释说,把2006年称为“结婚大年”,这种说法也是不科学的。按照人口生命周期规律,受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响,那个时候出生的孩子(比如1981年上海登记结婚数高达28.2万),现在正达婚龄和育龄。“应该说从现在到2015年,中国的结婚人数增加都是必然的趋势,不存在‘大小年’的分法。”
来源:《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