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新闻晚报》:2006年十大家庭事件

日期:2007/01/22|点击:12

    一直以来,“结婚要门当户对”这句“古训”就受到了我们的诟病。然而电视剧《新结婚时代》却把“农村男”和“城市女”结合所产生的矛盾摆在了我们面前。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在当今社会我们还要讲究“门当户对”?当“嫁给一个人就等于嫁给了他全部的社会关系”,当两个人的事变成了两代人的事,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两位婚姻问题研究专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农村女”配“城市男”

  记者采访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婚姻问题研究专家徐安琪时,她正在看电视剧《新结婚时代》。“片子反映了社会流动比较频繁的背景下,‘异质’婚姻从形成到磨合、碰撞的生存状态。”她说,“在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婚姻是上海人和外地人结合的两地婚姻,其中还不包括已经将户口迁到上海的外地人。在我们社科院,就有许多新进来的科研人员是外地人,他们在恋爱和婚姻过程中也碰到过剧中的这些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片子是有普遍意义的。”

  片中“农村男”配“城市女”所产生的问题其实一直是人们热衷于讨论的话题。在Google上输入“农村男”和“城市女”这两个关键词,可以看到3500个搜索结果,而输入“农村女”和“城市男”时,搜索结果只有991个。是不是“农村女”配“城市男”就没那么多矛盾了呢?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性别及婚姻问题研究学者沈奕斐认为并非如此,“外来媳”在研究领域受到重视,但媒体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她说:“‘农村女’配‘城市男’的情况中,‘城市男’的经济条件一般都比较差,属于底层阶级的问题,而在白领中‘农村男’配‘城市女’的情况比较多,因此更受关注。‘城市男’配‘农村女’时,由于女性一般处于弱势、农村也处于弱势,‘城市男’这一强势方往往完全掌控了局面,产生一边倒的情况。而‘农村男’配‘城市女’时,双方力量比较对等,因此矛盾也显得更加尖锐。”

  徐安琪告诉记者,在上海三分之一的两地婚姻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上海男性和农村女性结合占了大部分。这类婚姻的矛盾之所以看起来没有“农村男”配“城市女”突出,是“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的社会传统规范造成的。其实他们也有矛盾,问题主要是城乡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对收入、住房等物质条件的不满。

  “门当户对”真的重要吗

  《新结婚时代》的热播让人们不禁想起了那句老话——“门当户对”。在现代社会,它依然重要吗?

  沈奕斐认为,首先要看对这个词怎么解释,“门当户对”以前是指双方的阶级或者说家族相般配,而今天新的解释则是文化背景的般配。她说:“在这种解释下,‘门当户对’是重要的,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越接近,婚姻就越稳定。打个比方,一个书香门第出来的女孩子和一个做生意、有钱人家里的男孩子在今天的社会中等级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但他们结合比较容易出现矛盾,因为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产生的价值观、生活模式不同。”在她看来,今后文化冲突将是家庭中最大的矛盾。电视剧围绕了男女主人公的“城乡差距”展开,沈奕斐觉得“城乡差距”导致了两人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产生不同的价值观,由于价值观的不同才导致两人产生了矛盾。如果两人的“城乡差距”并没有导致价值观的不同,矛盾也就不会产生。

  徐安琪的看法是过去“门当户对”主要指家庭经济条件这一方面,而现在还包括个人生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根据她以往所做的研究,夫妻双方在这些方面一致性越多,也就是同质性越多,越容易协调。双方的经济条件并不是主要的问题,反而是两个人成长的环境、婚姻观、对婚姻的需求等方面比较重要。另外,生活习惯也很重要。

  当两个人的问题变成两代人的问题徐安琪提到,电视剧中没有表现到的是,由于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年轻夫妻生完孩子后没有时间照看,往往会请一方的母亲过来带。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教育孩子的理念等方面的不同也会带来矛盾。

  在现实生活中,夫妻两人之间出现问题是相对容易沟通的。但是当双方的父母夹杂进来时,相对就会比较难以沟通。沈奕斐说:“事实上任何一个矛盾牵扯进来的人越多就会变得越复杂,父母的介入会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帮派”。这个时候,如果能换个立场,比如婆婆站在儿媳的立场上,岳母站在女婿的立场上,有可能矛盾就不会那么难以解决。父母的介入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要看如何介入。”

  而徐安琪的建议则是,在请老人来之前,夫妻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如果出现什么情况,应该怎样处理,要有一个预先的约定。另外,老少、夫妻之间都要有妥协、忍让。

  不要太乐观也别太悲观

  徐安琪对于年轻人的建议是,在择偶的时候要有一个权衡,要理性,在生长环境、个人阅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多多考察。不要在婚前尽量取悦对方,婚后再把问题暴露出来。“我以前曾说过,对婚姻要有心理准备,婚姻的成功是偶然的。夫妻俩要协调好,这是一门艺术。”而现在她发现年轻人似乎又有些“矫枉过正”了,“可能是受传媒的影响,年轻人对婚姻缺乏信心,总想到以后有可能是要离婚的,不愿意忍让,碰到问题就想不过了。”

  沈奕斐则强调,在家庭中要建立这样的观点: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不是单以理性可以解决的。清官还难断家务事呢。在感情交流的基础上有所妥协、迁就对婚姻的稳定来说是必要的,有得就要有舍。 
   
    来源:《新闻晨报》,2007年1月20号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