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张幼文:科学评估引进外资效益 防止“贫困化增长”出现

日期:2007/01/16|点击:229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政权更迭、社会波动、经济起伏,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也一波接着一波。但从6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其中有四任(如将甘地母子执政期间合并的话)政府的改革措施对推动印度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甘地母子执政期间、拉奥政府执政期间、瓦杰帕伊政府执政期间,和目前的辛格政府执政期间的经济改革政策。

  1)甘地母子执政期间的经济改革

  早在独立初期,印度政府就采取了一种国家主导市场的政策,倾向于国家干预经济和高度保护重要国内产业的经济政策,确立了混合经济发展模式。为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印度实行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模式:公私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宏观管理机制,现代工业与农业结合的经济模式,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的发展战略等。

  从70年代以来印度实行了一些经济改革。在农业方面主要是开展绿色革命,白色革命,农村扶贫等,使印度的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增长,基本满足了自给自足的要求。在工业方面主要是改革许可证制度,修改反垄断法,进行国企改革,加大市场的开放力度。

  80年代初期,英·甘地政府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全面调整。调整的内容包括了一些自由化和放宽管制的措施,如加大促进出口的力度,开始走向国际金融市场融资,注意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从而使外商在印度的投资有所增加,对外贸易也有较大发展,印度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也有所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80年代印度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然而,由于出口服务于进口,其经济发展战略与模式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80年代中期,拉·甘地担任总理后继续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他领导的国大党政府开始了经济自由化的初步探索。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首先是减少贸易壁垒,其次是降低政府对商品进口垄断,第三是推动出口增长,第四是加大放松对工业部门的管制,第五是进行税制改革,最后是采用了一种现实的汇率安排。同时,拉甘地提出的“用信息化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和相关政策引发了印度社会的信息产业革命。

  经过80年代英·甘地推行并为拉·甘地所坚持的经济调整,使印度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长率第一次超过5%,从而摆脱了缓慢增长的局面,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拉·甘地的尝试虽然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却同时带来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扩大和外汇短缺等问题,这为90年代初的政治经济危机埋下了病根。总的来看,80年代印度的改革步伐较小,基本上没有改变原来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框架。

 

  2)拉奥政府开创改革新局面

  1991年,印度爆发了国际收支危机,外汇储备仅够维持两个星期的进口支付,刚上台的拉奥政府下决心对传统的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导向的大胆的经济改革,从而使1991年成为印度历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年份。拉奥政府出台的经济改革计划,核心是结构调整。

  在拉奥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工业、贸易、投资、外汇和金融政策,主要包括:第一,大幅度减少为公营部门保留的领域,使公营部门在更多的领域与私营部门竞争。保留给公营企业经营的部门由过去的17种减少到6种。即使在这些领域,私营部门也可有选择的参与。拉奥政府还宣布,除军工、原子能、飞机制造等少数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核心部门外,政府今后不再兴建新的公营企业。第二,扩大公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以减少政府对公营企业经营业务的干预。从1986年开始,政府与公营企业签订“谅解备忘录”,规定了企业的权、责、利,由政府的公营企业局每年对其进行评估。第三,放松对私营经济发展的限制,提出了四化,即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第四,鼓励外国投资,放松外资进入的限制,消除了对外国股权超过40%的企业的歧视政策。政府拓宽外国投资渠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股市,允许在印度股票市场投资,还放松外国金融机构及集团在印度设立机构的限制,允许外资在印度金融部门投资。第五,放松进口限制,降低进口关税,实行自由进口政策。拉奥政府从放松进口许可证发放入手,简化进出口手续,取消出口补贴,使印度外贸管理逐渐与国际接轨,1993年几乎完全取消进口许可证,大幅度降低进口关税税率,使印度最高税率从1991年的150%降到1992年的110%1993年再降至85%1994年又降到65%。第六,逐步推行货币自由化。1994年印度宣布其货币在经常项目下实行自由兑换,从而使印度货币自由化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多年来,拉奥政府在各领域中的改革均取得进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改革是卓有成效的:首先是克服了外债危机。19916月,印度外汇储备降低到仅有的10亿美元左右,到19953月回升到20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其次是贸易赤字有了大幅度减少。1990年印度贸易赤字为94亿美元,到1992年减少到41亿美元,1993年则减少到10亿美元。第三是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90年度后期通胀率不到8%,相当于通胀率最严重的1991年的1/2。经济在90年度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印度经济由此驶入了“快车道”。

 

  3)瓦杰帕伊联阵政府的改革困境

  1998年大选中上台的瓦杰帕伊联合政府推行的经济改革,重点是扶持以IT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造,大力推行经济私有化、自由化与市场化进程等,其发展的重点放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首先是签署国际信息技术协议,承诺信息技术及其产品自由输出输入,到200095种商品的关税降至零。根据贸易技术障碍及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确定国家标准和技术规则。19981223由议会通过专利法修正案,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次是扩大服务部门对外开放。在有利于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和增加就业的前提下,向外商开放33种服务领域。这比发展中国家平均开放22种服务领域还多。再次是放松印度公司海外融资的限制。为增加印度公司海外发行的灵活性,废除自批准之日起90天内有效的规定;海外发行所获资金除禁止投入股市及房地产外,无其它限制;允许信息技术公司向其雇员发行全球债券;允许为公司重组、合并、兼并而发行海外债务等。印度公司在海外从事信息技术及娱乐软件、医药、收购技术及政府规定的其它业务等,自动批准其通过全球债券融资。

  在瓦杰帕伊任内,印度的经济发展战略一直是以富人和城市为主,经济改革严重忽视了农村的发展。在联阵政府主政期间,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资逐年下降,所占GDP比重由改革开放前的14.5%减至目前的不足6%,某些年份甚至少于5%。结果,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农村就业计划、农业特区计划、乡村工业、农村基本建设均得不到有效落实。由于农村信贷网络的瘫痪,政府银行又拒绝向农民放贷,许多农户不得不向私人放贷者举债(利息高达5%)。由此导致经济改革的受益者只有城市中产阶级的一小部分,80%左右的广大民众的就业与福受到了严重忽视,尤其是数量庞大的低收入群体并未得到改革实惠,有的甚至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4)辛格国大党政府改革新思路

  以辛格为总理的国大党上台后,开始考虑占印度人口大多数农民等中下层人民的利益。

  印新政府认为,印度经济改革的步伐不会停止,但改革重点、方向与步速需要调整,低收入群体和农业将是新政府经济政策的关注重点之一。国大党联合政府推行了统筹兼顾、稳中求快、快中求全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强调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与公平性,又突出经济发展的平民化、人性化;既设法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又照顾到贫弱阶层利益。

  具体而言:1、在农业发展方面,强调农业、农村发展至上。重振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投入;加大农村公共投入,激活农村信用社、合作社;重视粮食安全;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多种经营之路。2、在扩大就业方面,颁布了《全国就业保障法》,保证城乡中下层家庭每年至少有一名成员参与政府项目工作100天以上,设定60卢比的最低就业工资线;建立务工人员最低工资保障;启动“劳动换食品”工程;加大对小型企业、个体经济技术、市场和信贷支持与引导等等。3、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路、水、电网建设与改造,努力缓解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铁路网联接和全国公路网延伸,继续改造、升级现有铁路运输系统;加大农村交通运输网络的修建与完善。4、在社会福利方面,扩大公共医疗卫生投入,重点发展基层医疗保健网络;引入贫富家庭医疗保险计划的公共投入;保护非正式劳工的福利与权利;扩大对贫困落后地区“自助小组”的小额贷款发放范围;消除童工;改善城市棚户区的居住条件,逐步消除城市贫民窟;保障农民工最低工资。5、在缩小地区差异方面,成立落后邦援助基金,增加落伍邦人均拨款份额;加快东部和东北区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酌情消减落后邦政府债务,使其加大对公共领域的财政投入;中央政府加大对落后邦的财政支持。6、在教育发展方面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至少达到6%,其中一半经费用于发展中小学教育;提高妇女识字率。

  辛格政府在推进经济改革朝人性化方向继续推进的同时,还制定了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以及在2009年以前消灭财政赤字的宏伟目标,同时保证政府的改革将营造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共同繁荣的局面。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