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06年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可用20个字来总结:增长仍持续,动力似减弱,风险在累积,调整已开始。展望2007年,一些不利的因素已经开始发生影响,世界经济的前景变得不够明朗,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下滑,经济政策的调整目标也出现了令人思量的变化。
增长仍持续,动力似减弱
从全球经济的增长趋势看,目前仍处在一个周期性的增长阶段中,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幅度可达到5.1%,其中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可达到3.4%,欧盟2.8%,日本2.6%。东亚仍是经济增长的领跑者,除日本之外的东亚经济增长幅度预计可达7.8%。从经济周期看,这一轮世界经济增长启动于2001年,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周期8-10年计算,我们目前仍处在这一轮周期的增长区间。因此,2006年世界经济尽管面临着不少风险因素,增长的势头仍然比较明显,总体态势仍然使人乐观。其他一些令人乐观的信息包括国际贸易的增长势头仍比较强劲,2006年增长幅度可达到7%,仍将对经济增长发挥推动作用;全球FDI的规模仍在增长,2006年有望突破9000亿美元,是2000年以来的新高。
但是,由于全球房地产市场泡沫在美国和欧洲不断提升利率的压力下开始消退,石油价格虽然下挫却仍然在历史高位运行,其他资源性商品价格仍在上涨,给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带来了阻力。全球经济失衡的不利影响也越来越令人担忧,国际金融的脆弱性进一步显现。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断使得全球多边自由贸易体制受到打击,发达国家贸易保护势头有所抬头,国际贸易发展的环境似乎在恶化。正是在这些因素的集合影响下,国际组织和一些主要的研究机构都明显下调了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调至4.9%,美国经济增长将只有2.8%,欧盟增长率将跌至1.7%,日本经济将略微调整至2.5%,而除日本之外的发展中的东亚经济增长也将略降至7.2%。
风险在积聚,调整已开始
近几年在创历史性低利率水平的刺激下,全球流动性过剩十分严重,受其影响全球出现了资产价格膨胀,尤其是房地产价格暴涨。2001-2005年,发达国家的房地产价格上涨了一倍,资产价值净增长了30万亿美元,美国有些城市2005年一年房地产价格就上涨了50%。2006年5月12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纽约市场一度涨至每盎司730.00美元,创出1980年1月以来的高位。涵盖全球23个发达国家股市的摩根士丹利世界指数(MSCI World Index)在2006年5月上旬也一举跨越了2000年网络科技泡沫鼎盛时期的高点,创下了历史新高。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在美国连续不断地提高利率以后,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的所有资产价格开始回落。过度膨胀的资产价格回落预示着经济的调整已经开始,一方面,泡沫的消退使金融市场的风险降低,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们也担心急剧收缩的金融资产价值可能通过财富效应对未来的消费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经济增长失去强有力的消费扩张的支撑。
石油价格在2006年也上演了一出攀高回落的险剧,2006年7月中旬,石油价格曾上冲至78.40美元/桶的历史最高点,从9月份开始,在金融资产价格回落和美元利率上升的影响下,石油价格回落,但目前仍在60美元/桶上下的高位徘徊,与2005年年平均50美元/桶的价位比,仍高出10美元一桶。石油价格高企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使生产成本上升,使不少国家的GDP增长率因此减少了0.5个百分点。在石油价格上涨的带动下,不少其他资源性商品的价格,比如铜、铁矿、煤炭等价格也纷纷上涨。尽管通过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在制成品生产过程中消化了不少成本,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和消费品的价格没有上涨,为抑制全球通货膨胀做出了贡献,但是资源性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最终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压力,不利于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发展。
2006年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全球经济失衡可能引发的风险。从全球看,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失衡已经达到了经济学家们曾普遍担心的程度。一边是美国创历史新高的经常账户逆差,另一边是石油输出国和东亚国家经常账户的巨额顺差。全球性的这种失衡不仅在规模上巨大,它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未来无论是逆差国还是顺差国的调整,也都会对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产生重大的冲击。
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逆差从1992年以来迅速扩大,2004年,美国经常账户的逆差已经达到6680亿美元,占其GDP的5.7%,2005年增加至8049.5亿,比2004年增加了1369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4%,比2004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创历史最高水平。去年上半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已经超过4200亿美元,按这个速度发展,美国今年的经常账户逆差将超过GDP7%。另一方面,仅中东石油输出国的经常账户顺差2005年就达到了2176亿美元,除中国和日本之外的东亚(包括东南亚)经常账户的顺差也达到了1052亿美元,2006年将在这个基数上进一步上升。全球性的严重失衡能否持续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争论,随着失衡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金融市场主体的预期会发生变化,加上无论是顺差还是逆差方因失衡压力增加所引起的政策调整都会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
多哈回合谈判在2006年7月24日被中止也是去年世界经济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利益取向差异和矛盾,对全球贸易体制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在美国的带头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区域和双边的贸易协定作为其拓展和扩大贸易的重要途径,新的区域或双边贸易协定不断增加,新启动的谈判更是方兴未艾。虽然有学者争论区域和双边的贸易协定可以成为全球贸易体制的补充,并最终促进全球贸易体制更加自由化和完善,但是它们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多数贸易转移效应对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是不利的,贸易流向会因此发生扭曲,从而对世界经济增长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协调加合作,前景仍光明
尽管有着上述种种风险和不利的影响,我们对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也不必悲观。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全球产业转移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经济周期出现了增长阶段延长、波动调整期缩短和下降调整幅度减弱的特点。根据这一判断,我们预计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有所放缓,但是尚未接近增长周期的尾声,经济衰退在未来的一两年内不会出现。
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的提高要求各国,尤其是对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经济大国进行更多、更全面的经济政策协调和合作。历史已经证明,以邻为壑的政策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经济发展和利益,反而会损害世界经济并最终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防范可能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风险问题上,全面深度的国际合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对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风险,美国需要在源头上采取措施压缩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而其他国家则要采取合作的措施,避免在美国调整时出现利率和汇率大幅度急剧波动的情况发生。20国集团的协调机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增强。对于能源和其他资源性商品的价格上涨风险,国际协调的重点则应放在建立生产国和消费国双赢互利的定价机制以及避免价格大起大落的机制上。抑制投机,起码各国官方应该不参与投机,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在全球失衡问题上,逆差方美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来降低风险,而顺差方也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减少顺差的积累。主要的贸易大国和集团,应该站在维护全球贸易体制的高度重新启动多哈回合的谈判,为全球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虽然世界各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护和寻求本国利益是最高的目标,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将各国经济利益联系在了一起,协调和合作将成为维护自身利益的越来越不可避免的途径之一。通过协调和合作,世界经济的前景将是光明的。
来源:《文汇报》,2007.01.03 版次: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