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张泓铭:国民经济偏热,房地产能独善其身吗?

日期:2006/12/01|点击:79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和谐文化的形成,需要全社会广泛的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历来是政治认同的基础。

  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这个社会具有一些绝大部分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一些核心理念。要使社会成员能够自觉地遵从社会规范就必须在文化价值观上保持基本的一致性。如果没有对一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整个社会就不可能和谐。说到底,和谐就是一种认同。

  由于当今社会生活方式、利益诉求的分化和贫富差距的拉大,由于如今社会上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的影响,由于我们没有宗教或准宗教的文化氛围的依托,由于我们曾经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损毁传统道德资源,使人们在一些基本价值观念上产生分歧。

  有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结构变化大,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受到了很大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加剧了,人们对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大为降低。相反,追求个人利益,权利、个性,追求公平、民主、平等、法治、效率等观念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过去,我们有时候靠强制的权力让人们接受某种价值观,达到表面上的和谐。但是当社会利益分化、每个人都有选择的可能和表达诉求机会的时候,内心真正认同的核心价值对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度来说,就变得极为重要了。

  二、文化认同何以可能?

  真正的文化认同发自人们内心。这就要求一个价值体系、一个文化体系首先必须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价值观是利益与权利的观念形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真正做到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就能得到人民的真正认同和拥护。

  其次是必须符合历史发展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对执政党的要求和期望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不断给执政能力增添新的内容和要求,执政党必须通过变革和创新,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时代发展,从而赢得人民最广泛的认同。

  第三是必须具有科学性。对现实社会进行分析和解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党和政府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都以此为基础。能够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作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分析和解释,就能赢得广大社会公众的信任,反之就不能令人信服,就不能指导现实,其意识形态的整体功能就会随之削弱。一种意识形态是否对现实社会具有解释力,归根到底取决于该意识形态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以及其满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程度。

  第四是必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现代化而没有传统文化,是无根之“化”,在拥有数千年文化史的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国要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必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这个实际中就包含着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我们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资源。

  三、文化认同的困难所在。

  一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需要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此作出有说服力的回应。二是社会多元化要求我们的文化体系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利益诉求,既要保持深刻的批判力,又要具有灵活的包容性。三是在全球化环境及对外开放背景下,既要求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和自己的文化身份,又要求我们的文化对国际主流价值观(如民主、人权)具有一定的包容性。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