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和谐社会研讨专辑 卢汉龙: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治理结构

日期:2006/11/28|点击:96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上传递给我们这样三个信息:第一,核心价值观不是哪一个个人的价值选择,而是党和政府努力倡导的最根本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二,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达要耳熟能详,喜闻乐见。三,核心价值观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己,来自广大人民群众(包括知识分子)生动实践而创造的力量和智慧。

  第一个信息明确界定了党和政府和个体在价值观选择上的区别。具体每一个人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完全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应该由他们个人作出选择,但是事实上的多元化不等于一切多元都是我们所追求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团体的价值观,如果不是出现了错乱的话,就只能是一元而不是多元的。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因此主要是指党和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多样化的、多元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责任主体是党和政府。

  第二个信息说明核心价值观内容表达上的基本要求。我们党这么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始终坚持的核心价值观是人民主体论,究竟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具体展开这个核心价值观?最合适的莫过于最朴实的,我们耳熟能详的逐步在生活实践中成为共识的一些理念,就是好的表达。十五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六中全会,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喊响、讲透、落实人民主体价值观的具体表达。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拍脑袋创造什么新鲜花样,实际上也想不出。

  第三个信息实际上强调了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依赖。我们在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上,理论界和学术界一直为路径依赖的选择争论不休,到今天,这种争论还没有完全平息。第一种就是向后看的路径依赖,也就是说今天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应当从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经典中寻找,从古已有之的圣贤那里寻找答案。各种传统文化热和传统美德热反映了这种导向。第二种路径依赖是向外看,向发达的西方国家寻求核心价值观,取人之有,补己之无。在人家那里是好的东西,对我们也是无条件地好。通过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使人们更加明确上述两种路径依赖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使人们更加明确文化建设,尤其是其中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一味向后看、向外看,而要向前看,向下看,重在建设。古往今来,装进中国人头脑中的土教条和洋教条数不胜数,其共同的特点是制造迷信而不受实践检验。而核心价值观就来自人民群众活生生的实践。只有坚持向前看,向下看,才能学会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从实际和实践出发,作出正确有效的选择。

  广大学者要敢于直面现实,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概括理论。在避免“口号疲劳”和“消化不良”上,学者一定要有自觉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

  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当然要面临非核心的、个人化的、多元的甚至隐性的价值选择的挑战和非难,但我觉得只要这个核心价值的内核是真正符合和有力回应人民群众客观的现实需要,又赢得人民群众主观的肯定评价,那么就要相信血管里流的是血,水管里流的是水,充满信心,面向实际,理直气壮地表明我们党的价值立场。

  当前,核心价值观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下大力气遏制“假道学”的不良风气。目前来说,人民群众从理论上接受我们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没有什么困难,但是和权力崇拜、拜金主义具有内在联系的“假道学”非常致命。假道学的特征是言行背离,口是心非,表面看起来说起来都是冠冕堂皇,骨子里却是对自己提倡的东西也不相信的价值观上的虚无主义者。 如果我们党的队伍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假道学”存在,核心价值观建设就容易停留于表面文章。

  恢复民间“采风”,切实关注民众评价的独特方式。一个社会究竟什么样的价值观左右着大多数人的行为,党和政府的概括和提炼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民众评价尤其是民谣、社会舆论、社会思潮所起到的传播作用。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重视民谣、社会舆论的收集和整理,注重民众心理的疏导,从中分析群众的情绪,研究政策的得失,探询健康肌体中的肿瘤和溃疡。当然,要对民谣进行引导,倡导正确反映群众利益的民谣,克服消极片面的东西。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