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专著

黄江平《吴越文化的越海东传与流布》简介

日期:2006/08/31|点击:665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吴越地区沿海岛屿与港口文化研究”最终成果之一的《吴越文化的越海东传与流布》一书,今年3月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蔡丰明主编,由浙江学者周乃复、顾希佳、莫高,本院学者蔡丰明、黄江平、许豪炯、王宏刚等共同撰写。同一课题的另一本著作,即由姜彬先生主编的《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一书已于此前出版。

该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吴越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传承史和传播史上的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全方位的考察了吴越文化在越海东传过程中表现出来文化个性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该书共分为十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吴越移民越海东渡的特点、社会背景和历史进程、吴越稻作文化、吴越茶文化、吴越陶瓷文化的东传与流布,吴越佛教文化在东亚地区的传播和影响,吴越地区民间习俗的东传及其相互关系,吴越蚕神文化及其与日本的比较,吴越民间故事及其与东亚各国的比较等。本书绪论部分是对全书内容的概述,重点讨论了吴越文化东传与流布的影响及其意义,作者认为,吴越文化东传是一种以海洋为传播途径而进行的文化传播活动,它的传播方式,有着与内陆文化传播迥异的文化特点,同时,吴越文化的越海东传一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作为其自觉的文化传播及其影响又稍晚于内陆地区,但是随着历朝政局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航路的开通,吴越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特别表现在唐代以后东亚环海文化圈内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吴越文化还有着很强的民间性质,它的许多活动,诸如稻作、制艺、文学、宗教的传播等都是通过移民、商贸、访学等民间形式而进行的,官方行为只占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这就使得吴越文化的东传具有了更强的广泛性。吴越文化依靠其独特的条件与优势,将自身许多文化形态逐渐推广、延伸到了周边的国家,展示了其作为海岸型地域文化形态所具有是强盛的传播能力,从而有着更为宏观、深层次的意义,它开创了一条联结中华文明与东亚各国文明的道路,促进了东亚环海文化圈的同构共建,奠定了东亚地区发展文化集合力的基础。

第二章宏观地论述了吴越文化东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进程。首先从新石器时期的早期移民和文化迁移阐明新石器时代吴越地区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之间的文化联系。如果说新石器时期的早期移民还是一种非自觉的文化活动的话,那么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移民与文化传播就带有一种自觉的意识,但这种自觉意识还仅仅是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且多数情况下是被动进行的,包括战争导致的移民和迫于政治压力形成的以徐福东渡为代表的移民浪潮。真正迎来吴越文化越海东渡的自觉时代的是魏晋时期,尤其是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自觉时代,也是吴越文化越海东传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官方交流和民间交往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而隋唐时期则将自觉的文化传播推向全面和深入,达到吴越文化东传的鼎盛时期,农作、制艺、儒学、文学、艺术、佛教通过频繁的官方往来和民间经济贸易交流越海东传。对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文化发展和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宋的吴越文化东传,特别表现在佛教文化、书画艺术、瓷器和纺织技术的传播上,特别重要的是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在长期吸收中华文化,包括中国吴越地区文化的基础上,基本上完成了中国文化本土化的过程,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各种文化样式和文化形态。明清时期,吴越文化的传播方式有比较强的商贸性质和民间性质,规模宏大,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流品种,特别是大量的书籍源源不断地运往东亚各国,棉纱、棉布成为主要商品。

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别论述了徐福东渡和吴越地区稻作文化、茶文化、陶瓷文化、佛教文化、民间习俗、蚕丝文化以及民间文学对东亚各国的影响。

徐福东渡的事件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在中国发生了一股大规模的向日本移民的浪潮,徐福东渡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次事件,对这一事件,中、日、韩三国都有大量的记载,本章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广泛的传说、以及吴越地区地理状况、经济与航海条件、吴越文化与日本弥生文化的关系、日本的吴越移民王国等方面的分析详细论证了徐福在吴越地区东渡的可能性,资料详实,论述充分。

吴越地区的稻作文化起源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农具和稻谷遗存充分反映了吴越地区稻作文化的源远流长的历史。而在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文化遗址中陆续发现的各种有别于这些国家农业文明进程的稻作农耕用具和农业要素,则表明了吴越地区稻作文化长期不断地向东亚各国流动的事实。在物质文化的交流方面,该书还详细论证了吴越地区的茶文化和陶瓷文化向东亚传播的路径、过程和特点。

在精神文化方面,则以佛教文化的传播最有代表性,这也是吴越文化越海东传的最有特色的一个方面。佛教文化在吴越地区的广泛流传和盛行始于东晋时期,此后陆续有佛教经典从吴越地区向朝鲜并经朝鲜半岛向日本传播,也有高僧赴半岛和日本传教。吴越地区的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对朝鲜和日本两国影响巨大,他们奉天台山为祖庭,凡来到中国的僧人都必前去瞻仰拜谒或作长期滞留学习,在佛教交流史上留下了许多佳话。吴越地区与东亚各国的交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的民间性,这就决定了民间民俗文化相互交流的频繁性和广泛性,该书第八章着重论述了吴越地区民俗文化与朝鲜、日本的交流,分别从饮食习俗、服饰习俗、建筑习俗、民俗艺术、信仰习俗等方面作了展示和分析。第九章则重点对吴越地区和日本的民间蚕神信仰进行了比较,第十章则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对吴越民间故事与东亚各国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归纳出东亚各国民间文学的共同特色,作者认为,东亚各国的民间文学一是具有海洋文化的特点,二是与稻作农耕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三是具有中国传统儒家色彩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不过作者也指出,吴越民间文学在传入朝鲜、日本等东亚环海文化圈内其他国家之后,也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异,这是属于正常的现象,作者同时也阐述了东亚沿海地区民间文学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作用。

总之,吴越地区与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有着非常深厚的基础,它是现在和将来东亚各国人民长期友好交往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