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专著

姜彬、金涛《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

日期:2006/05/15|点击:884

 

该书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之最终成果之一,由姜彬先生担任主编,金涛先生担任特约副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6月出版。60余万字。姜彬先生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上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首倡区域文化与民俗研究,他身体力行,带领江浙沪数十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民俗学者深入江浙沪(亦称吴越地区)广袤区域进行实地采风和民俗调查,积累并掌握了大量丰厚的原生态资料,逐渐形成了吴越文化研究系列的整体框架并付诸科研实践,这也就是姜彬先生在该书序论中所谈到的研究缘起和背景。姜彬先生认为吴越地区可分为三种区域性类型,即水乡、海岛和山区,这三个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和历史演进的不同而形成的生产样式、劳动种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都不尽相同”,文化上也各具特色,因此,分别通过对这三个区域的考察,可为人们提供一个吴越地区民俗文化的整体概貌。正是基于这一宏观思路,姜彬先生构架了吴越文化研究的系列,即水乡平原地区的稻作文化研究、岛屿港口文化研究和山区文化研究,并以民俗文化为重点考察对象,揭示不同区域内民俗文化的不同特点。先后承接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最先完成、出版了吴越文化系列研究第一部分,即平原水乡区域民俗文化研究的著作《吴越民间信仰民俗》和《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该书是系列研究的第二部分,即海岛港口区域文化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该书专设序论一章,后置后记和补记各一篇。该书首次对东海岛屿民俗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掘了许多难能可贵的资料。序论部分重点论述了该书的研究特色、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文化学科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第一、二章论述了东海岛屿文化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条件和海岛开发的历史进程,为具体论述海岛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宏观背景,第三至第九章,具体考察了东海岛屿的各种民俗文化形态,如造船的礼仪和信仰、海岛居民的生产习俗、神灵信仰、医药习俗、娱乐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等,挖掘了大量鲜活的民俗文化资料,第十章则论述了海岛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全书结构严谨,调查深入细致,材料详尽扎实,论述合理充分,为近年来少有的一部在原创性、实证性、历史性和理论性上都有所开拓和提升的学术著作,也是国内第一部全面考察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的开山之作。

人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在海岛这个孤悬海外、远离大陆的特殊的自然环境中,人是海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第一要素,在海岛的开发与建设中,岛屿居民以海岛为基地,向远海、深海开拓进取中凝聚着岛民的奉献和创造性劳动。作者认为,东海岸是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中最活跃、最繁华的黄金口岸,在这段海岸线中有上海、宁波、温州等全国著名的海洋大港和众多著名岛屿,在这些岛屿中,千百万岛民以岛为家,以海为田,世世代代辛勤劳作于波谷浪峰,耕海牧鱼,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海鲜食物,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和岛屿文化,并融合于世界海洋文化大潮中,展示了东方文明的光芒。在岛屿与人的关系中,有了岛屿,然后才有人,但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岛屿的?又是如何登上岛屿的,就成为本书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作者通过神化传说和考古发现论证了五、六千年以前,东海岸就已经出现了人类活动的事实。对于岛民的来历,历来有三种说法,一是海猿上岛说,二是海侵残留说,三是移民东渡说。前二种说法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目前不大被采用,而普遍倾向于第三种观点。在五、六千年以前,崇明岛还未形成,吕泗岛还是沙丘,独立成岛的只有舟山和浙南海岛,舟山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杭州湾外缘的东海大洋中,有大小岛屿1339个,大约在五、六千年以前,就有大陆民移居舟山岛,从而揭开了东海岛屿的人类文明史。当然,海岛居民的来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大陆向海岛移民的过程中,从新石器开始直到建国后,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并呈现出时代和地区的差异以及不同生存方式的特点。作者认为,岛民的族系、帮系、类型、特征以及古今海岛人口构成中各种成分的变迁,都会对海岛的历史进程、海岛经济、原始宗教、岛俗民风以及海岛人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该书由此入手,寻找规律,为研究岛屿文化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该书第二章以舟山群岛为个案,着重考察了这个东海第一大渔场的开发进程。船是岛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要素,与岛屿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海岛的开发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造船文化,第三章着重考察了造船礼仪和信仰。根据作者的考察,在造船前后和造船过程中无不表现出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的敬畏,仪式规范,仪礼周全,造船前有“相面”、“选料、聘师、定工场”、“拣日子”,造船中有“开工取料造船底”、“上梁头”、“上大肋”、“上斗筋”、“安船灵”和“置船眼”,造船后有“揭日竣工”、“下海抛船”、“办酒庆贺”、“盘龙燂红”、“烘灯纳吉”、“请神入船”、“祭神出海”等。造船信仰中则有十二祭:“祭祖”、“祭龙王”、“祭海神”、“祭潮神”、“祭龙潭”、“祭床公床婆”、“祭财神”、“祭观音”、“祭风神”、“祭众神”、“祭船神”、“祭杨甫”等等,与造船礼仪和信仰密切相关的是船的禁忌、喜庆习俗等,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该书认为,海岛生产习俗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在生产祭祀中的信仰习俗,三是生产模式和行为习俗,该书论述了海岛生产习俗的变迁、特征和规律,对渔业捕捞习俗、鱼类加工和贸易习俗、养殖采贝习俗以及与海有关的其它习俗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考察。在对海岛生活习俗考察中,作者论述了海岛人生活礼仪及其形成的历史渊源、生活方式与表现形式以及海的崇拜对生活礼仪的影响。海岛人的神灵信仰有着非常深厚的心理积淀,该书也对此作了专门的考察和分析,从而揭示了海岛人特有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在艰苦的海岛生活中,人们也创造了独特的竞技游戏习俗,比如体育竞技、儿童游戏等,为寂寞的海岛生活增添了活跃和娱乐的氛围,同样,在海岛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真实的反映了岛民的生产生活和他们的理想和愿望。海岛民间医药习俗是特别设立的一章,很有特色,通过对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充分表明了海岛医药资源是中华医药宝库的一部分这一事实。本书通过以上内容的考察和分析,最终落脚在海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表明了该书作者的理性眼光和现实意识,而这也正是基础研究与现实研究的意义所在。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