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市委提出的“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要求,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为上海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4月5-8日,应广西北海市政府邀请,市政协副主席、院党委书记、院长王荣华同志率考察团赴广西北海市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调研。考察团参观了北海市工业园区、铁山港区、大学园区、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出口加工区、山口红树林,并参加了座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温卡华陪同参观和座谈。
座谈会上,王荣华就实地考察的感想和感受作了讲话,并提出了建议。王荣华认为,北海的城市定位,第一,要跳出北海看北海,把握两个“势”,这就是借助于本地态势和周遍态势。本地态势是沿北部湾北海、泾州、海防3个港口城市,放到泛珠三角的空间里,需要以城市群、组合港的姿态来参与发展。周遍态势就是在国家战略中打什么牌,是定位在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还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港口。
第二,要依托优势,形成特色,讲求四个“气”,这就是地气、人气、风气和文气。地气就是要重视土地优势、重视房地产发展,把土地优势紧紧掌握在手里;人气就是要考虑如何吸引高素质移民和游客;风气特别要重视“洋气”,现在旅游度假讲求一个原生态,越土、越是生活的东西越是受欢迎,被认为是符合国际的潮流;文气就是要塑造一些使城市走到社会认知前台的重要文化产品,舍得在文气积聚上投入,比如策划标志性的节目。
第三,突出重点、合作共赢。产业发展上,北海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应该聚焦在“景、港、渔”上,即主要集中到海洋经济方面。在依靠大工业项目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区域发展上,一是要发现共赢点,甚至对于区域合作的引领方,还要有魄力在一定层面上让出一块利益进行推动。二是创造共赢点,通过体制、政策设计形成共同合作的兴奋点。
王荣华指出,这次考察学习感受到了北海市的发展脉动和北海同志的昂扬斗志,是社科院同志的一次思想充电和加油。他表示,北海的建设是一项宏大的事业,上海社科院愿意把北海作为研究实践的基地,持续跟踪北海的建设发展,同时也愿意成为北海市委市政府的智库之一。
温卡华在总结中表示,上海社科院考察团对北海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在北海发展的思路清晰多了,希望上海社科院能够成为北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顾问团,北海市可以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实习对象和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这有利于双方的共同发展。
在座谈中,常务副院长左学金认为,北海市的城市定位是比较准确的,建议再作一些修改,定位表述再简洁一些,例如可以叫“大西南门户”、“北部湾明珠”。他还提出了几个具体建议:第一,北海可以搞具有本地经济特色的研究所,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研究、旅游研究等。第二,举办各种相关会议。第三,创造比较优势,主要发挥和利用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第四,搞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例如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等。第五,可以发展休闲渔业,在发展进程中使渔民受益。
院长助理屠启宇提出,北海市的城市定位,当前是景优于港、港优于渔;长远看,区域性和国际化特征,北海城市定位的优先排序是港、景、渔。为此,需要在城市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出适当的过渡。
院咨询中心主任凌耀初研究员提出北海的经济发展在于做大海洋经济的文章,进一步处理好景、港、渔三者关系;部门所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冯琦研究员就北海市的产业选择提出了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低能耗产业,突破产业发展战略上承接东部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思维定势的建议;部门所靖学青研究员通过介绍苏州和天津的经验,针对北海1市5园区的发展格局,提出摊子铺得宜小不宜大,空间布点宜集中不宜分散的建设思路,得到了北海有关负责同志的赞同。
考察期间,左学金、屠启宇还接受了北海市新闻媒体的联合采访,《北海日报》连续两天在头版头条对上海社科院的考察活动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报道,引起各界广泛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