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部门所召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讨会

日期:2006/04/25|点击:49

  4月21日下午,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在本市天诚大酒店举行了深入学习韩正市长来院讲话精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讨会。会议由部门所厉无畏所长、杨建文副所长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左学金常务副院长、院党委洪民荣副书记莅临了会议,并参与研讨。左学金副院长说,正如韩正市长3月28日在社科院报告中所指出的,有许多问题看似都研究过了,但仔细想想都还没有研究透。他指出,许多宏观经济问题,都应建立在对其微观经济基础的研究之上。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对策研究也应首先注重分析问题的微观基础。微观问题的研究是费时费力的,要收集处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在这方面部门所有优势。左副院长在会上提出了要求,希望部门所进一步发挥优势,提高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学术地位。
  本次会议关注的焦点和研讨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观思路与驱动力研究
     陈家海研究员提出了两大战略选择,其一是“双重升级战略”,即中心城区集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外围城区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他指出,上海结合自身的现状,可以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建设自主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实现服务业增长对制造业增长的替代。其二是“偏重第三产业”战略,即强调将经济资源聚焦于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孙林副研究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从生产的角度,采用“增长会计分析法”,从支出的角度,采用了“区域乘数分析法”。并且构建了上海经济增长动力的详细框架,以及未来十五年上海经济增长动力分析模型。
     在讨论了宏观理论框架和数值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杨建文副所长进一步提出问题:“双重升级”如何提升城市整体的能级?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升级主要依靠什么?杨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90年代以来,国际制造业的转移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是现在已经达到了“临界点”,再转移的成本很大(其中包括国际摩擦在内),因此,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难度在增加,速度在减缓。相较而言,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很高,产业发展的层次、等级较高,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当前,上海的现代服务业仍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为主(除了资本市场以外),原因在于周边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分布呈现同构的局面,新一轮的“区域壁垒”较为严重。因此,杨所长提出上海的两大突破口,一是跟国际金融相关联的资本市场,二是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相匹配的现代物流。葛伟民研究员认为在讨论城市产业结构中忽略了一个问题:城市的特殊性。上海有很大的郊区面积,而国外城市占地面积较小,没有大片的郊区。因此,在比较借鉴过程中应该有适当说明。他指出,应当从需求切入,研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需要加强制度和驱动力方面的研究。
  二、第三产业结构分析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潘正彦研究员以结构分析研究上海第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长潜力、趋势判断以及战略重点。他提出,经济增长方式应主要朝着市场型、知识型、服务型方向转变;产业发展重点应集中于金融业、物流业,以及创意产业 。左学金副院长就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问题,引用了香港学者提出的“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前景不如北京”的说法,认为上海主要是操作层面的,而决策部门及其信息大都在北京,引起与会者的广泛关注与探讨。
      在第三产业中,毕吕贵副研究员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生活服务业上。它既是上海国际都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又是上海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之一。他指出,上海生活服务业以满足长三角各类人士为主,在分布上以集聚区为主,沿进沪的四大干道(轴线)布局。并以日本东京的案例总结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从不同产业的视角寻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创意产业
     王慧敏副研究员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剖析了创意产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产业链利润呈现“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而创意产业正占据着两头的高端,在转变经济方式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独特优势。通过“渗透、转化、提升、扩大市场”来驱动经济增长。
     在谈到创意产业对于经济的驱动问题时,王如忠副研究员认为,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源动力发生转变,它的基点应落在文化上。刘耿大副研究员则从产业边界来考察,认为创意产业的交叉性比较强,统计上目前仍有含糊不清。对此,葛伟民研究员引用了澳大利亚的产业界定标准,认为创意产业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产业。
     左学金副院长提出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于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问题,他认为上海当务之急是“培养创意精神”,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吸引创意阶层的到来。他还举出了北京“北漂”的例子,将话题引入了更深层次的探讨空间。
 (二)装备工业
     韩华林副研究员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分析了行业发展的突出瓶颈。如今,原材料、能源和环境制约,使该行业无法继续简单地依靠扩张产能的办法去实现增长,装备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必须加快转变。为此,韩华林提出,要构建上海制造业的前沿和高端。构筑高端,重在突出大型、成套装备和高新技术;重在提高集成创新;做其他地方想做而不能做,想为而不能为的产品。打造前沿,则有三个层面的涵义。产品的前沿,是指起引领作用的产品;价值链的前沿,意味着价值链向服务领域延伸;自主创新的前沿,则是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三)商贸
     朱连庆研究员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目前贸易结构的不合理,即零售商业发展迅猛,而批发贸易却发育不良。他提出上海应借鉴义乌的经验,参照美国商城的蓝本,创建一种新颖的流通业态,形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强辐射、大流通、国际化、集约化、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大型商贸物流集散中心。
 (四)物流
  物流基础设施等硬件已初具规模,现代物流已呈现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态势,全行业日益重视“无缝、绿色、需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虎副研究员认为,提高物流企业的竞争力成为首要任务。而这一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专业化和网络化服务,以跨区域为特征的网络化是服务范围的横向扩张,显示服务功能的宽度。上海目前应当把创建货运代理品牌作为抓手,以此推进物流行业的专业服务和网络服务。
 (五)会展旅游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旅游能够有力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是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回顾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刘耿大副研究员针对体制、经营、环境、观念、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打造会展品牌、发展会展教育等对策建议。
 四、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与对策思考
     陈家海研究员认为,当前的主要约束条件有:投资驱动力衰减、土地资源趋紧、能源原材料供给价格趋涨、环境容量有限,以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就意味着投资驱动型增长难以长期维持、高消耗型增长难以为继,而转向创新驱动型增长也面临困难。
     上海的土地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是经济增长环节的一大瓶颈。针对当前主张“突破政策约束和行政区划约束,扩大土地供给空间”的观点,靖学青研究员认为,应主要立足市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解决土地紧缺的根本出路,则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中,体制转轨和基础性制度建设是关键,政府职能转变则是关键中的关键。厉无畏所长总结了这方面的若干问题,即能否向外发展、合理调整结构以及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等,他以漕河径开发区为例,提出可考虑用“开发区延伸”的方法,部分制造业可以借着已有的品牌向外扩张。在提高集约化程度方面,则应立足于整个上海全方位考虑,兼顾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平衡。
     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探讨中,顾丽英提出“以集成创新为主导、引进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两翼”的创新战略。通过构建一个三级指标评价体系,对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作出评估,并就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厉无畏所长就发言中提到的“企业的创新资源不足以支持企业的创新主体”作了进一步的深化,提出“企业创新究竟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又如何进行配置,效应如何?”他举了2003年美国的“国家创新建议”,以及英国的“创新型方案”,强调“优化整个社会的创新环境”,这正如韩正市长提出的“主体”、“抓手”、“载体”和“环境”在整个创新过程中缺一不可。厉所长指出,创新涉及到大企业、小企业的创新;资金的投入和退出的创新;投入效率与转化效率等等。
     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陈建勋提出需从国际化、市场化,及保持社会和谐发展与有效管理的背景下来考虑,而不是封闭的仅从提高政府效率的角度来考虑。由此思考,政府管理要从抓大项目向抓大产业方向转变,即从追赶型向竞争型转变,要建立创新所需要的公共平台,建立起与创新要求所匹配的国家公共形象。司马志则从制度变革设计与执行、财政政策导向、人力资本培育等方面探讨了政府职能的创新问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