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1月份举行的上海市人代会上,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晚报小记者柳成荫有幸作为入会的正式记者参加采访,感受了两会的氛围。期间,多位市领导和30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接受了小记者采访,为此,东方网在两会专题报道中开设了“小记者看两会”专栏,新闻晚报也推出了“小记者博客”专栏。本期升学周刊推出专题报道。
外滩新开河此刻正飘着小雨,我凝神注视着这座名为“走近EXPO2010”的雕塑———2003年12月3日,当时正念初二的我,和许多市民一样守候在电视机前终于等到了申博成功的喜讯。而现在,这座雕塑上的倒计时准确无误地显示着,今天离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越来越近了。
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文明盛会,我们未成年人能做些什么?
青少年参与世博有三大途径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介绍说,青少年参与世博主要有三大途径。
首先,世博会期间需要大量志愿者,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我们需要大量不同语言的志愿者进行接待和讲解工作。第二,世博会举办期间将在公共活动中心开办各类研讨会,将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青少年可以选择有兴趣的题目参与讨论。第三,世博会浦西展馆将设立“互动区”,让参观者自己表达对世博会主题的构想。“譬如住宅,你就可以自己动手搭建模型,设立专区陈列展示;你还可以把你的创意输入电脑,让别人欣赏评点。”黄健之代表介绍说,这将为富有创意的青少年学生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
我们要拿到更多“文明护照”
文明素养是一种“软力量”,然而提高它却是一条“硬道理”。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介绍说,爱知世博会上,当地参观者长时间有序排队的场面让每一位参观者感到赞叹。“参观者最密集时,看一个场馆要排8小时的长队,但参观者没有插队的,没有抱怨的,没有不守秩序的。”黄健之代表认为,提高市民素质应从青少年做起,从最基本的“七不”规范做起。
“造房子可以拔地而起,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市民素质的提高只能一点一点来。”市人大常委、法制委副主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沈国明认为,市民素质需要长时间关注,并非一时半会能获得突飞猛进,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他建议学校应该开设行为礼仪课程,从小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
对于有议案建议制定《上海市市民文明行为条例》,沈国明代表认为该想法表达了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要求,但是立法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市民文明规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微小细节中,很多时候无法用法律措施实施制裁,主要依靠道德力量。即便制定了相关法律条文,也是以倡导和引导为主。
“世博”成功我们肩负重责
世博会与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并称为人类文明的三大盛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早已牵动着举世的瞩目。沈国明代表深情地说:“世博的成功,50%的责任在今天的中小学生身上。到2010年,你们正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你们将成为志愿者和参观者的主体。”
我们的努力,是“世博”成功的一半!
来源:《新闻晚报》(2006年3月10日B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