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女学者专辑 胡苏云:医改路径 混合供给是趋势

日期:2006/03/06|点击:400

        促进就业一直是我国当前和今后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当前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更需要在促进就业方面有所动作。
  令人欣喜的是,“十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鼓励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等,形成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有力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共有1300多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在政策的扶持下实现再就业,其中大龄就业困难人员300万人。
  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三次产业各自都有吸纳就业的可能与条件。在我认为,从中国的国情看,当前我们更应把眼睛盯住制造业,靠制造业的发展来推动和促进就业。
  那么,为什么在促进就业问题上,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是制造业而不是其他产业呢?
  第一,正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制度约束和结构约束较为明显和突出,这决定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非均衡性,需要通过经济增量来逐渐理顺结构障碍进而吸收和消化过剩劳动力。一味追求总量的高速增长,通过政府投资推动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扩张,结果可能加大这种非均衡增长特征,导致增长与就业相背离,并使得增长成本偏高。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增长往往具有较强的短期性,不仅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且经济一旦陷入停滞,会有很强的破坏性和副作用。而发展制造业,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套型”制造产业结构体系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
  第二,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对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较快发展提出了需求。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制造业总量的扩张可以吸纳就业,而且制造业带动的上游与下游产业的发展也将促进就业的发展。
  一个合理的制造产业体系能最有效地接受国外资本和技术的转移和辐射,从根本上避免辅助性技术转移过多,核心技术难以有效嫁接的弊端。简单和辅助性的技术无法提升中国产业体系的核心竞争力,只是通过对劳动力的简单替代降低了工资成本,这种发展模式也是增长同就业出现背离的原因。其深层次根源在于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体系完整且功能完备的制造产业体系。
  第三,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力发展制造业是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优路径之一。构筑一个体系完整、层次分明而富有弹性的制造业体系,使其成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的核心发动力,进而使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基地,不仅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而且也会在增长和就业之间建立一个具有正反馈性质的良性通道。
  第四,从中国制造业本身的结构特点来看,中国有着强大的基础性制造产业和高端技术,较为缺乏中间性技术以及相应的制造产业。基础性制造产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兼有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的双重特征,对劳动力有着很强的吸附作用。在中国,这类产业往往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且不具备该类产业所要求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发展空间巨大地点制造产业却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对于高端技术和中间技术而言,其相应的制造业往往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类产业是制造产业的核心,对外将承接国际先进技术的转移,对内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效应,是对生产性服务业、基础性制造业更是如此。从国际经验来看,其关联产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
  中国欲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最大程度地接受国际制造业的转移,需要自身拥有结构较为完整、体系较为健全的制造业体系。
  第五,第三产业是一种派生需求,对于一个大国来讲,若无强大雄厚的制造业的支撑,三产的发展将难以为继。同时制造业的发达与否直接关系到乡镇企业和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中小企业的兴衰。而这两部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Marcello Estevao和 Saul Lach(1999)对美国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制造业对吸纳临时性劳动力和服务产业的劳动力有着积极作用。
  第六,为统筹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需要较快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其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制造业的发展又可通过积聚与带动效应,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共同促进就业,最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当然,制造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是有要求的。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会促进就业的增加,但目前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与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而且制造业发展过程中资本密集趋势也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业吸纳的就业将会越来越多,近年来制造业吸纳就业的实际情况已说明了这点。而且制造业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会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扩大就业岗位。
  尽管如此,政府努力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状况水平,与实施促进制造业扩大就业的措施,对于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会有重要影响。毫无疑问,第三产业在创造就业岗位上会发挥重要作用,但三产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制造业的充分发展作为支撑。对政府而言,不仅要意识到制造业在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还要意识到目前劳动力整体状况距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所存在的差距,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造高素质的劳动力。

来源:东方网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