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权威解读“十一五”规划制订 胡鞍钢“大家学术论坛”开讲

日期:2006/02/20|点击:65

    2006年2月16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大家学术论坛”正式开讲,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作为第一位受邀的学者,以“十一五规划与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为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决定未来五年乃至今后中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起了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如何评价、理解“十一五”规划?这次规划制定的背景是什么?与以往国家发展方针相比有哪些新的重点,如何判断中国未来发展的走向等等,都是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在首次“大家学术论坛”上就“十一五”规划制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权威解读。
基本评价“十一五”规划《建议》
    胡鞍钢教授指出,这次建议充分表明,和5年前10年前或20多年前相比,中国更加富有自信心和创造力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走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也与世界历史潮流相适应的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简称“中国之路”。
    胡鞍钢教授强调,今天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不是要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率或增长速度的问题,因为我们已经处在一个经济起飞阶段,而是要明显改善发展质量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开始进行连续性的全党的学习,全国的学习,全民的学习,当然也包扩我们本身科学界(自然、社会科学)这样一个集体的学习,高效的学习,从而实现我们所说的精神变物质。建议和纲要如所提出基本方向应该说在5年内基本能够实现,那么,这就势必解放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或劳动力最大的生产力,从而也必然促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首次评估“十五”阶段发展指标
    中央在“十一五”规划首次对十五时期进行了事后的定量的评估,即政府的自我评估,是此次规划的一个创新,胡鞍钢教授就相关评估指标做了介绍。这次评估一共提出19个指标,其中,超额原定指标13个,占总数的68%;基本完成的指标是3个,占总数比重16%;有3个指标没有完成,占总数的16%。
    没有完成的三个指标,首先是全社会RND的投入占GDP的比重,原来规定是1.5%,现在是1.3%,主要的原因是GDP调整以后份额增大了,但在世界同期RND 的支出增长率中国仍是最快的,发达国家就是投入比较高,占GDP比重比较高,但基本没有发展,增长的角度或边际角度没有太大的变化。
    第二个没有完成的指标是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没实现。2000年,高中毛入学率是43%,但十五定的指标过高,要求达到60%,5年内达到60%是不大可能的,大体提高了10个百分点,占50%。
    第三个指标是,由于九五时期能耗总的能源增长率实际上是负增长,特别是煤炭是负增长,污染排放量是大幅度下降,就确定了主要污染物要减少10%,这个指标没有达到。
    胡鞍钢教授对指标进行了总体评估,称之为台阶论,包括经济总量上个台阶,综合国力上个台阶,人民生活水平上个台阶,5大资本上台阶,外贸总额上台阶。
    胡鞍钢教授指出,客观评价十五时期,我们感觉到更有自信心,十五时期,2001-2005这五年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大的目标很显然奠定了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
突出强调国际背景,客观判断国内矛盾
    胡鞍钢教授特别强调,建国53年一直到第九个五年计划基本没有讨论国际形势,但十五时期就已经关注国际形势。“十一五”和前面九个五年计划也包括和十五规划的主要差异性,就是由于中国和世界经济一体化。
    就目前的国际形势,胡鞍钢教授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中国的长远发展:
    1、经济全球化是中国最大的战略机遇;
    人类的前几次全球化,中国都成为黄金时期(全球化时期)被边缘化者,只有这一次,中国参与了,并且成为主导者和推动者。
    2、信息革命和传播
    科学技术是决定的力量,过去几次产业革命都是因为科学技术的革命而创造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现在是世界ICT最大的消费国,最大的使用国、生产国,现在又成为ICT最大的出口国,这就是机遇。
    3、印度、巴西和中国的崛起
    2004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调查了世界所谓精英,包括商业精英、知识精英、政治精英、文化 精英,提出第三份报告就是绘制全球未来,影响2020年主要因素第一位就是中印等国的迅速崛起。
    4、中国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特别是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力上升。从一个国家和地区占全世界出口额的比重、在欧美日三大市场的出口额比重看,中国的份额上升了,从贸易结构的高度化和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也在提高。
    5、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显著
    中国在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中贸易总量是第一位,对全球影响已经带有根本性的。
“十一五”规划与中国未来发展
    “十一五”规划提出六条发展方针: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十一五”的工作方针就是在“六个必须”的基础上提出“六个立足”即:积极扩大内许,利用外需;立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立足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利用效率;立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立足改革全面开放;立足以人为本,促进发展人的额全面发展,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解决了今后发展什么,推动中国全面发展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关于如何理解中国发展未来,胡鞍钢教授认为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的时代、全面改革的时代、全面创新的时代和全面开放的时代。
    在整个演讲中,胡鞍钢教授也对上海的“十一五”规划制订和实施提出建议,如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上,上海在转型中要率先,要推动软件的发展,从中国生产到中国创造;要在上海进行全民学习,建设终身学习的社会等等,并建议上海社科院的同志们也可采取世界银行目标一致性方法对上海或相关部门的规划作出类似的中期评估和事后评估,以更利于规划目标的更好实现。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