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东方早报》:市社科院发布"2006年上海发展"系列蓝皮书

日期:2006/02/08|点击:336

  去年上海人均GDP达7300美元,但经济收缩早于全国。而今年,本市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在10%左右。这是从昨天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的“2006年上海发展”系列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上透出的最新消息。 
  据介绍,本年度的系列蓝皮书从不同视角整理和总结了上海在“十五”末期的最新情况和相关数据,并对“十一五”期间上海的发展做了预期和展望。蓝皮书指出,上海经济从1992年到2004年保持了平均12.4%的增长速度,而今明两年,推动上海发展的“双优势”(即“国内经济中的先发优势和世界经济中的后发优势”)动力有所减弱,与此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加速形成之中。因此,上海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去年,上海先于全国出现经济回落,并出现双低(增速低、效率低)的趋势,这还是1990年以来首次出现。而今年,上海一些主要经济增长指标可能会进一步回落,全年经济增长可能在10%左右。”上海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昨天透露说。 
  他表示,这首先是由于在宏观调控背景下,上海规模已经很庞大的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高速增长产生有力的约束;其次是偏高的房地产价格影响了上海的综合竞争力;其三是上海汽车工业有重蹈家电业覆辙的可能。 
  根据蓝皮书的计算模型,按户籍人口口径,2005年上海人均GDP将达到7300美元,增长10%是730美元,而全国人均GDP是1450美元,增长10%仅为145美元,因此,上海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将在全国率先进入全面的转换期,城市功能将由集聚为主向集聚辐射并举转变,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动力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取代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而又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上海也将谋求更理性、更有效和更持久的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之路,继续保持上海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蓝皮书进一步指出,在“十一五”期间,上海的经济重心将向6000平方公里拓展,就不是像城市郊区化阶段通常表现的那样向郊区蔓延扩散,在郊区形成大范围的平面式集聚,而是向郊区的若干节点扩散,在郊区形成有重点的立体式集聚。因此,上海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形成“核心-次核心”的关系,即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若干新城的“点射状网络”的布局形态,形成由“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城镇体系。值得指出的是,又由于新城区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开发区或工业区,它不仅以制造业为重要依托,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服务业。因此,上海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就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服务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制造业散布于广大郊区,而是一种按照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差异实行的产业空间布局。总体上,上海产业空间分布将呈现: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郊区、新城区则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存。 
  据了解,本年度的系列蓝皮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分为《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蓝皮书》、《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和《上海资源环境蓝皮书》,四个系列的主题分别是“城市转型”、“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意上海”、“节约型社会中的上海智慧”。

来源:《东方早报》(2006年1月14日)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