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媒体聚焦

《解放日报》:长三角融合六问六答

日期:2006/01/19|点击:224

    编者按:为期两天的长三角协调发展研讨会昨天落下帷幕。这一会议,因为处在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而引人注目:此前的12月25日,长三角两省一市的主要领导刚刚聚首西子湖畔;预计明年3月份,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完成并报批。为此,本报记者就长三角融合进程中所面临的六个问题,请与会专家作答。 
     
                                     产业同构何处去
    记者:有资料显示,目前苏浙、苏沪、浙沪之间产业同构比例分别达到了92%、86%、78%。很多学者认为同质竞争是区域经济融合的最大障碍。“十一五”期间,这一问题将呈现何种走向?
    杨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长三角各城市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的雷同一直为业界诟病。我认为,出现产业同构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各地政府产业规划的“主导作用”,而在于国际竞争的内生化。因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长三角很多城市的资源禀赋差异并不明显,各城市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本来就有限。
    事实上,当前国际制造业向长三角的转移已进入中后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拉动长三角地区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将从制造业外资转向服务业外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导致制造业结构雷同愈演愈烈的前提已经弱化了。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将进一步明确,各地产业也将逐步实现差异化发展。有理由相信,长期困扰该区域的产业同构现象将得以缓解。 
     
                                      空间格局新在哪
    记者:据了解,“十一五”规划中长三角区域规划总体思路已经完成,根据这一思路,长三角发展的空间格局将有何变化?
    郁鸿胜(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38万字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总体思路已经完成,年后将进入规划编制阶段。该规划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长三角空间格局将从“老三轴”向“新五轴”发展。“老三轴”,是指沪杭、沪宁、杭甬线,在此基础上,新增“杭宁带”和“沿海带”,统称“新五轴”。
    沿海带中,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在建设,绍兴、嘉兴已开始谋划未来更准确的定位。33海里的跨海大桥会使嘉兴平湖成为一个“驿站”,同时杭州、绍兴等过去沪甬线中的必经之地可能成为“死角”,对此,杭州、绍兴应会及时调整功能定位。
    杭宁带中,随着宁杭高速一期的建成,长三角这条“金边”正在崛起。宁杭轴线紧邻皖赣,经济腹地广阔,适合于循环经济的试点和新型产业的布局。湖州作为宁杭带中的一个地级市,是承接上海辐射皖赣腹地的重要节点,须率先崛起,乘势发展。 
     
                             跨界污染怎么治
    记者:从松花江苯污染到北江镉污染,跨界水污染问题日渐凸现。有专家指出,长三角这一矛盾爆发的可能性不小,果真如此?
    虞锡君(浙江嘉兴学院教授):跨界水污染在长三角地区也发生过。今年6月27日,吴江与嘉兴交界处就曾出现一起,经过两地政府的联合处置,最后得到妥善解决。
    跨界水污染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全过程治理,可以先建立水污染纠纷处理、水污染防治、水污染产业规划三个基本环节的水资源管理跨界协商机制,再促进两省一市在三个环节的全面合作。具体到跨行政区水污染的防治,根据苏州、嘉兴几年来探索合作防治的经验,至少包括了交界水质联合监测机制、流域信息通报机制、水环境联合执法机制、基础设置共建共享机制、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六大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不建立健全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就不能够构建起具有硬约束力的跨行政区水污染防治合作机制。这需要长三角各地政府的共同努力。 
     
                               怎样看工厂繁荣
    记者:长三角是中国外资最集中、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换一个角度看,长三角似乎就是跨国公司的加工制造基地和工厂,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熊小奇(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世界工厂”是西方给我们戴的帽子,时间长了,我们会头疼。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并不一定伴随着世界技术的转移。据我估计,未来几年内,长三角有可能依然是高端技术被跨国公司所掌握的一个世界加工制造业基地。不过可喜的是,跨国公司在长三角正在进入研发本地化的阶段。而在人才上,则变“外流”为“内流”,即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虽没有流到国外,但从本土企业流进在华跨国公司内,即在国内为跨国公司打工。
    我认为,长三角区域能否真正建成世界级经济都市圈,取决于区域产业升级的能力,为此,上海除了打造“四个中心”外,还应该具备世界一流的研发能力。切入点在于,加快建设与跨国公司对接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着力提高长三角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    

                                如何协调竞与合
    记者:竞争与合作,始终是关于长三角的一个重要话题,你认为长三角应该怎样积极合作、良性竞争?
    卓勇良(浙江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十六个字:提升合作,强化竞争,增进信任,互补发展。长三角各地的合作与竞争并行,当前需要强调的是,必须增进区域间的理解和信任。在长三角地区,应该充分强调和发挥两省一市的独特个性,经济发展不应该有固有范式,合作与交流是在充分兼顾各方利益前提下展开的。各地从实际出发并经过市场竞争检验的发展战略才是最合适的战略,能够加快自身发展的对策方案亦将有利于长三角整体发展。
    目前要做的,就是进一步通过政府间的有效合作,强化竞争、规范竞争,拆除影响要素流动的藩篱,增强政策的一致性、规划的协调性、基础设施的整体性,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竞争水平,更好地加快长三角地区的联动发展。 
     
                           “民工荒”能缓解吗
    记者:近年来,长三角部分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未来,长三角将继续面临这一挑战吗?有何对策?
陈圻(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我做的课题调研显示,长三角局部地区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表现出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双重特点:总量上,仅苏州一地,2004年的缺口就达10万人左右;结构上,本区域技术型、加工型等熟练工的短缺现象较珠三角更为严重。我认为,农民工自身文化和技能低下导致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是民工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根本上重视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积累;其次要转换观念,用“引劳”促“引资”,以“招工”保“招商”,因为在劳动力特别是优质劳动力不再无条件低价供给的形势下,吸引劳动力与吸引资本同样重要;最后,还要优化劳动就业环境,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来源:《解放日报》 (2005年12月30日 第07版)  作者:吴长亮 李晔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