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16日,上海社科院和台湾中华欧亚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大陆经济发展与两岸经贸交流前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中华欧亚基金会董事长张京育等共同主持,来自两岸的近20位专家学者就上海本地区发展规划和中央规划之间的因应关系以及“十一五”期间长三角如何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一体化”的长三角综合经济区等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交换意见。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陆及上海的发展经验与未来规划。由于受到资源、能源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的阶段,机遇与压力并存。上海的总体发展规划始终与中央保持一致性,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关注全国,服务全国,并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基于上海的区位优势和原有的经济基础,上海正先于全国步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以提升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上海将由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服务业并重转变;上海是进口替代型的经济,这一点与台湾广泛的全球市场是有很大差异的。
2、沪台经贸合作交流与展望。台沪贸易往来频繁,未来趋势走高。目前台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方面,专家希望今后台资能与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进行合作,对内地服务业起到辐射和服务作用,与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自主品牌。两岸金融业的发展与合作,也是这次讨论会特别关注的议题,由于银行业、证券业没有开放的突破,上海是台金融业进军大陆的首选地;随着外资进入上海的银行,台湾参与上海的金融业已落后一步,再不抓紧时间,标的已越来越少,毕竟空间分配有限。台北和上海有共同之处,在“四个中心”的建设、自主创新方面都是两地未来加紧合作的空间所在,同时也是直接竞争的因素所在。专家希望台资避免流动性,将长三角作为飞地,不断北上的路线给人带来不稳定感,需要有根植观念,确立长期发展思维,才能与本地经济融合,而不仅仅是逐利。
3、两岸政治经济共同市场的前景。有专家认为,两岸可以聚合力量进行某些技术标准的制定,不仅提高我们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们企业的竞争力,这方面两岸有合作的空间,但前提是在该行业上的技术必须处于领先水平,因此两岸需要进行共同研发、科技合作。由于目前两岸正式沟通管道的缺失,为了进一步提升经贸交流的层次,像行业协会这样的沟通管道将被两岸重新拉回到合作、对话的轨道上来。尽管陈水扁元旦讲话提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但专家认为两岸经贸交流的大势不会改变。有学者认为,两岸执政者应该敢于为了民众的利益而冒险,只要有坚定的政治意志,政策、机制可以被智慧地创造。无论如何,两岸三通的可能性是利于双边发展的利好消息。
本次研讨会由院台港澳办具体承办,东方早报、环球时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了望东方周刊几家媒体记者应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