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历时5年的《上海大词典》编纂工作进入收尾阶段。2006年1月3日上午,《上海大词典》结项评审会议在我院113会议召开。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兼院长、《上海大词典》主编王荣华,院党委副书记洪民荣,副院长、《上海大词典》副主编熊月之,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莫建备、刘世军及部分专家学者20余人出席会议。
会上,王荣华致辞并讲话,对《上海大词典》的编纂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大词典》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内容丰富,上起古代下至2004年,是一部集历史性、时代性和专业性为一体的大型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大词典》是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及全市史学界的众多专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史学研究和工具书编纂的最高水准。
王荣华要求,《大词典》不但要体现工具书的功能,还要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课题组成员要采取求真负责的态度进行条目编纂,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务必全面和准确。他提出,文字除精炼、规范外,也要兼顾用词优美,有的条目要图文并茂,具有可读性。王荣华勉励课题组成员要在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迎难而上、趁势而上,把《词典》编纂成为一部可用性、可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相结合的经得起历史考研的经典著作
王荣华强调,院党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要做好对《大词典》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强品牌意识、树立品牌优势,争取扩大《大词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推动上海社科院的事业发展和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会上,熊月之介绍了《大词典》的编纂情况,评审专家提出了真知灼见。评审委员会主席丁凤麟教授代表评审委员会宣读了《上海大词典》结项评审报告。评审委员会认为,《上海大词典》初步完成了编纂工作,做到了正确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统一,是一部难得的优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