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交流、碰撞、分享——“2006社会科学发展前沿论坛”在我院举行

日期:2005/12/20|点击:38

2005年12月16日下午,由上海社科院《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2006社会科学发展前沿论坛”在院101会议室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上海高校及本院各研究所的多位著名专家学者,畅谈2006年社会科学热点与前沿话题。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副院长熊月之出席论坛并作重要发言。论坛由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钱杭主持。熊月之副院长致开幕辞。

与会领导和专家首先对2006年《社会科学》杂志的扩版表示祝贺,认为这有助于全面提升上海社科院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更是推动上海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的一件好事,殷切希望《社会科学》今后更上一层楼,广泛吸收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一份学术刊物。

在会上,各位专家畅所欲言,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分别就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最新的发展动向以及存在的误区、争议等进行深入探讨。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指出:“文化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焦点问题和冲突的核心所在。当前中国已经深刻地介入了全球化,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文明制度,才能既和世界接轨,又能体现出中国文明特色?这不仅是2006年甚至是整个21世纪都要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科学报》总编许明教授则对学界本身的研究思路、阶段性特点及研究风气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为今后对西方学术风潮的盲目跟风应该终结了,将研究核心转向中国本土问题才是当务之急。上海大学的李友梅教授发言谈到,网络组织的兴起对传统社会结构理论提出挑战,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强调社会治理而不是社会管理的概念。上海交通大学的胡伟教授提出,中国在经过了20多年的市场化之后,未来20年民主化问题必然会提上议事日程,学界必须在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上海大学的王晓明教授认为,当前中国学术界存在很多问题,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学术共同体。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研究员指出,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不是物质生产大国,而是知识生产大国,因此,中国也必须实现从主要生产和出口物质产品到知识产品的转型。复旦大学的郜元宝坦言:现在文学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太隔膜了,缺乏深层次的对话,不要说建立“学术共同体”,就连“谈话共同体”都很难建立起来。因此,像今天这样各个学科的专家坐在一起交流、对谈的机会非常难得。

本次论坛上争论也非常激烈,比如,“韩农问题”究其本源是文化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当前到底是国际化重要还是本土化重要?如何避免将“前沿”泛化为“时髦”和“浮躁”?什么是学科面临的“危机”?如何理解“无用之用,乃为大用”等等,不同学科的专家阐述了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强烈的思想碰撞。

与会领导与专家学者对社科院举办这次社会科学前沿论坛的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在发言中指出:“论坛为专家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熊月之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也强调:“这样的论坛今后要定期举行,努力使之成为上海社科界的一个固定的交流平台。”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