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陈家海《两区功能联动的主要内容》——《浦东新区与南汇区功能联动研究》第三部分

日期:2005/12/01|点击:122

    2004年,中国的长篇小说显示出了一个与前几年大不一样的特点。倘若说,在前两年,中国长篇小说还沉醉于“私人化”、“身体写作”等等含义模糊、暧昧不清的状态,并以此炫耀和吸引人们关注,在2004年的各类长篇小说中,却似乎出现了一个转机,人们开始厌倦那些矫揉造作的把戏,普遍地从一片脂黛昏气中逃逸出来,开始关注现实世界。

 

王蒙、阎连科、叶辛、王安忆:

 

   世界的变迁和苦难  多年沉寂的王蒙,终于在2004年拿出了《青狐》。在王蒙近五十年、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的写作生涯中,《青狐》是他第一次以女性为主人公。在这里,王蒙通过“青狐”才女的奋斗、窜红和恩恩怨怨,显现了中国文坛乃至整个社会的近期变迁。王蒙调侃、略带尖酸的风格似乎还未随时光的流失而钝化,而且更多了层对世界的深切理解。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阎连科越来越显得大气磅礴。继《坚硬如水》之后,又推出了一部对苦难有着非同反响的认识的《受活》。这部作品被评论家称之为“一部中国的《百年孤独》”——这当然有过誉之嫌,不过却可以看出《受活》在2004年的分量。

凭借《蹉跎岁月》、《孽债》等作品而出名的叶辛,前后历时近四年创作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华都》,讲述了现代大都市上海与上海人的故事。在这部将近40 万字的长篇小说中,作者巧妙地将几条情节线汇聚于上海市中心一幢刻有近百年岁月印痕的公寓大楼“华都大楼”之中。小说几乎涵盖了所有现代都市人的行为和情感的典型类属:曲折的生活、离奇的婚恋、复杂的情感故事、动荡的命运等等,反映了百年间不同时代上海人的生活形态、人际关系以及这座城市的嬗变与演进。

 上海另一个著名作家王安忆对这片土地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桃之夭夭》是王安忆最新的长篇小说,延续了前一部长篇《富萍》的笔法,其写实风格几近细     碎烦琐——这也正是有些读者无法忍受王安忆的原因之一——在这种细碎与烦琐下,对上海小市民世界进行了一种近乎偏爱的叙述。小市民的世界不再是以往作者记录大都市历史传奇的背景,也不是精英式研究的材料,而是独立于各种观念之外的活生生的世界本身。

 

毕淑敏、陆天明:底层的呼吁

 

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前几年似乎是被作家们(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人)普遍遗忘的角落,在2004年,我们却欣喜地发现,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他们了。以毕淑敏的《女工》和陆天明的《黑雀群》为代表之作。

  《省委书记》、《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等作品,使陆天明与主流意识、反腐题材划上了等号,然而,《黑雀群》厘清了我们这种认识。这部作品一改作者以往的创作风格,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来表现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倘若一定要给这部作品概括一个典型主题的话,那么可以说,该书指涉了“小人物与世界的关系”:小人物缔造整个人类社会,小人物们真正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写了《红处方》、《拯救乳房》等作品的毕淑敏也首次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人物——下岗女工。关于为什么要写这个题材,毕淑敏坦言:“工人是这个社会的底色,他们反映了社会最真实的生存方式”,“工人奠定了这个社会发展的很多基础”。并解释,她曾在工厂的卫生所工作了十年,结交了很多女工,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因此绝对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

这里又回到了一个一直在争论的主题:作家是否应当承担起社会良心的角色?或者是否应当承担起社会学家的职责?从 2004 年的毕淑敏和陆天明身上,我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案。

 

卢新华、徐星:流浪者归来

 

 2004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当初离开祖国的一些作者纷纷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了国内(或者在这之前就已回到国内居住,但却一直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如卢新华、徐星、卫慧等等。

 1978年《伤痕》的横空出世,不仅使卢新华一夜成名,更是引发了“伤痕文学”,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崭新的年代。然而,就在卢新华最辉煌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一切,踏上异国的旅途,而理由却只是想要摘掉头上金色的光圈,回到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上海电视台在2004年11月还曾为卢新华做了个专题节目。卢新华回归后的新作《紫禁女》讲述了一个石女和三个男人的情感经历,因此不难想象会被很多人当作好看的通俗故事来读,但是却不能忽视作品中所饱含的作者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的关注,以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急速变动、消解和重组。

 稍晚于卢新华成名的徐星,在1985年以《无主题变奏》异军突起,并被视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1986年他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剩下的都属于你》。十多年后,这部作品的法文版于2003年在法国率先出版,并于2004年在国内问世。小说生动描写了两个穷困潦倒、梦多钱少的北京青年在世界各地流浪,并希望在流浪中找到生活真谛的故事,展现了这两个小人物处处碰壁、时时尴尬的生活境遇。

而颇受争议的作家卫慧也出版了她的小说《我的禅》。这部带点自传性质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出生在浙江普陀寺庙,在上海长大的女孩游历西方社会的种种经验,表现了这个有着东方文化传统血脉的年轻女性最后对东方文化的复归。姜戎:狼、人和民族、自然2004年,我们不得不关注一部称得上是特立独行的作品,那就是姜戎的《狼图腾》。尽管在这之前有过贾平凹的《怀念狼》,但姜戎的《狼图腾》却明显地显示出作为蒙古民族对狼的态度与观念和汉民族是多么的不同,以及这种不同所带来的故事。

“奇异的独白——成吉思汗为什么能够远征到欧洲?中国人性格里究竟狼的成分有多少?有狼的风景会带给你怎样的震撼与冲击?一部关于狼的史诗性著作,一部对中国历史进行独特解读的小说,一部可以给包括商界、文化界、学术界带来重大震撼的原创性作品。”这是《信报》连载姜戎《狼图腾》时的开篇介绍。尽管这种介绍有夸张之处,但这部作品的横空出世,确实给2004年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股异乎寻常之气。

《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事主体的小说,以游牧民族的生存哲学反照汉民族传统儒家文化的民族性格深处的脆弱、卑劣甚至无赖,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来凸现人与自然、狼道与天道、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姜戎当年是一名北京知青,1971年开始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这部作品从腹稿到定稿经历了33年,由此可见作者对这部作品倾注的半生的心血。

 

海岩、李冯:大众世界的代表

 

上世纪80年代,《便衣警察》使海岩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自90年代中期起,海岩以一年一本的速度,发表了近9部通俗小说,并且几乎每部都被拍成电视剧或电影,“海岩剧”风靡全国。所以,海岩也就理所当然地一跃成为当前市场上颇具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2004年,被出版社和评论界称为海岩转型之作的《河流如血》出版,起印25万册,创造了海岩小说起印数之最。《河流如血》讲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寻找亲情的故事,描写了一家四口在十几年时间里命运的大起大落。尽管是所谓的“转型之作”,但海岩依旧延续了他“爱情”、“曲折”、“案件”的主题。我们选择这部作品是想说明,大众语境下的海岩,在以一种非常聪明的写作方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这正是中国当下大多数畅销书作者和作品所走的道路。

另一个在大众语境下获得成功的作家李冯,走的却是另一条道路:貌似探索、深刻同时又实实在在、通俗有趣。电影《英雄》、《十面埋伏》的写作,就是这种写作道路的明证。当然,对于这样的小说是否真正能够畅销,让人有点怀疑。商业炒作能给小说带来一时的风光,但长此以往,读者是否还买帐呢?

最后,我们要来谈谈没有办法归属的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说它没法归属,是因为张爱玲已经过世多年,这部作品也算不得新作。但由于首次在国内发表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因此不得不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陈子善教授称,在2000 年,他就在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图书馆见到了这部手稿的复印件,当时他很震惊,后经了解,这是为在张爱玲去世的地方举办她的手稿展览而向皇冠出版社紧急求助之后得来的。陈子善认为这部手稿一气呵成,手稿上的字迹娟秀工整,的确出于张爱玲之手。该小说仍然秉承着张爱玲一贯的文风,描写了上海一所教会学校一个寝室中的4位女生,毕业后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小说从重逢写起,通过4个女生心理成长的过程,写出了人生无常和沧桑悲哀。这部作品仅有两万余字,但由于在2004年的出版市场上,它是作为单行本出版,并做了大规模的宣传,因此一般人都认为它是部长篇。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