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中国革命和建设近百年的风云变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和最根本的理论基础。复旦大学姜义华认为,马克思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加以审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反映在无与伦比的批判性和实践性上,这是我们今天谈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就学者参与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动其理论创新的问题,我院曹泳鑫认为应符合科学性、当代性、民族性、思想性几个基本要求。《解放日报》周智强提出,可以构建中国特色的“问题域”,包括多个具有关联的研究对象,特定的概念体系和话语方式。我院程伟礼主张,创新中要提倡老话要讲,但主要听新话;懂外国话,但主要讲中国话;讲个人话,但主要讲中央概括的、经得起实践检验、合乎实际的话;讲真话、实话,不讲空话、假话。我院方松华指出,“在现代多元化学术思潮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其基本经验就是建立了一套中国的话语系统,逐渐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引领导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的主潮。”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呼唤学者要更加履行好自身的历史责任。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和王家范指出,做学问者,应首先明确到底什么是“研究”,有自己的学术主见,有静心研究的心态。顾红亮提出了“三对”责任关系,当代学者应在知与行,负责地思想与思想责任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两者适当分离基础上寻求适度的统一;技术责任不能遮蔽或者代替道德责任;为历史负责和为现实负责坚固,只有两者结合,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学术文化才有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加深和拓展方面,复旦大学吴晓明认为,应该增加积极的、批判性的“对话”才能在中国当代不断开启、加深和扩大的问题域中保持并强化自己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教育是“三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不断推动和深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和实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