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二战后德国融入欧洲经验”研讨会暨《融入欧洲──二战后德国的转向》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该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德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主办。
在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政治学暨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赵宝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德国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顾骏礼教授,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副社长陈军等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孙恪勤博士,中央编译局政党研究所所长张文成,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人王章维教授作了“二战后德国融入欧洲与欧洲一体化”及“处理历史问题与面向未来”的学术报告。
该书作者辛蔷博士以其在德国生活十数年的体会为读者描述及阐述的正是二战后德国社会转向的原因。她关注的重点是两德统一后的德国的社会趋向及政治取向之间的关系。在本书中,作者以德国历史为经线,历史转折关头的社会趋向为纬线,通过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文化,对民族主义认识的变化导致政治变化的特定人文背景,政治经济与社会条件以及政治变化对经济状况的反作用等,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德国社会的价值转向,从而得出“在二战结束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德国社会在转向,在融入欧洲”这个结论。
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对辛蔷博士的著作作了积极评价。他说:德国从二战结束那一刻起,一直在反省并努力克服导致滔天罪恶和战争恐怖的根源。他指出:德国能够完成好处理历史过程的最主要原因是德国始终坚持与国际社会合作。二战后德国首先承认自己是战争的罪魁祸首,这使欧洲其他国家开始对德国表示谅解。此后,德国积极开展与欧洲各国青年的交流活动,并支持组建各国专家混合委员会,共同编制历史教科书。他同时强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回顾德国融入欧洲的经验,其关键在于反省历史,承担责任。
这次研讨会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以及众多网站分别作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