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记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中日关系论坛

日期:2005/05/12|点击:205

        当前,中日关系不仅是热门、敏感的话题,而且也涉及很多复杂的因素。日本右翼势力猖獗,日本领导人推波助澜,引发亚洲国家的不安和批评的浪潮,许多亚洲国家内部产生对日的非理性民族主义情绪。这种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又助长了日右翼势力顽固的倒行逆施。对此,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客观地理解、理性地判断中日关系,用历史的、长远的眼光判断中日关系未来的走向。
        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一次面向社会的中日关系论坛。参加论坛的不仅有学术界的知名学者,更有企业界和学生代表。与会者就目前大家共同关心的中日关系等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社科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王少普研究员指出,中日关系最近之所以会出现紧张状态,有认识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中日在地缘战略上的矛盾有所上升。这理所当然地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中日关系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中日在地缘战略上的矛盾虽然有所上升,但这种矛盾在整个中日关系中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处理得当,中日关系仍然有可能在合作为主的轨道上继续发展。
        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认为,中日关系目前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是长时期积累下来的。亚洲国家从近代以来的任务,就是如何从传统国家转向现代国家。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建设现代国家的尝试,但是以失败告终,最后走向了军国主义。1945年后再次努力,但是以战败国的身份,面临多种限制,因而在本质上,日本未完成现代化的过程。
        如何促使中日关系继续在以合作为主的轨道上发展?学者们认为,最关键在于如何综合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问题。整个国家关系就像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相互竞争,相互挤压。要保持国家间正常关系,就要使国家有能力去应付各种挑战和危机。如果完全凭感性而非理性,则可能像企业破产一样,国家也会出现破裂。保持一个国家的成长、进步是每个国民的愿望。因此,我们应合理地处理危机,从大局和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对这一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利益冲突或矛盾激化,而应考虑中国、日本在此时应该做什么、想做什么。中国本来就是个大国,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包容得更多。
        在对日政策上应该注意:1、从中国总的战略目标和东亚及世界战略全局观察和处理中日关系;2、在历史问题上,应该坚持将日本人民与军国主义区别开来;3、将战争时期的日本与战后的日本加以区别;4、区别历史条件,使用斗争手段。
        企业界代表朱寅从事中日文化交流工作近4年,希望中日的民间交流能再多一些。他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理解当前的中日关系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他说,政府应该提高应对此类事件的能力,创立应急机制。现在,我们原本策划的中日文化交流活动已经取消或者延期了,因此,从企业角度来说,更希望中日关系能保持友好稳定的状态。
        胡国勇代表指出:其实日本教科书的采用率是极低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日本智障学校采用的。日本有些家长也发起抵制这些篡改历史的教科书的活动,这说明日本民众还是理智的。日本社会主张中日友好的力量还是蛮多的,要理性地看待这股势力,加强两国民间水平的中日交流。
        律师界代表计时俊认为,在过去日侵华历史问题上,日本就是侵略者,中国是受害者,对此日本政府方面至今也没有明确地表示道歉。日本政府提供给中国的无息贷款其实也只是一种投资策略。对于最近国内发生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这不单是爱国热情的表现,也反映出国内发泄渠道较少,这是游行示威的一个原因。以一个律师的角度看,年轻人的游行示威活动,主观上并非寻衅滋事,是过激行为,表达方式错,但未触犯法律。对这些人判刑要轻,若过重就毁了其前程,出来后会更加仇视社会,仇视日本。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