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跨国公司绣球抛向“小伙伴” 借船出海或被榨干

日期:2005/04/12|点击:314

        后WTO时代,跨国公司如何选择进入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大型国企还是中小型公司?
        2005年2月世经所金芳研究员就此问题在《东方早报》上发表意见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这决定了引资工作的动因、投资主体、外资进入的行业选择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资初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主要阻碍作用的“双缺口”,即资金缺口与技术缺口中的资金缺口已经弱化。引资的动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通过引进外资进而引进了竞争机制。此外,体制创新也成为除资金、技术、管理这三方面之外引资的重要动力。从外资进入主体看,初期以港、澳、台地区家族式企业为主,中后期跨国公司快速步入中国,直接在中国投资。
为什么跨国公司会放弃占据主要渠道和市场的大公司,而青睐这样的小企业?这主要还是因为后者更符合跨国公司在华的战略需求。
        跨国公司的优势是资金、管理和技术;他们的需要是准入牌照、一定的市场渠道、易于控制和当地经验。与大公司相比,小企业同样可以满足跨国公司的需求,而且更突出的优势是更易于被控制、要价更低、合作的动力更强。事实上,从目前情况分析,这些成为跨国公司合作伙伴的小企业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产规模小、股权结构单一、有一定的渠道和市场。
        中小型企业之所以规模较小,是因为其所处的市场是所谓“利基”市场,即规模较小的市场,如服饰配件或小家电;或专业化的市场,如某种专用设备、零部件、添加剂等等。这些业务因为绝对规模较小,通常不适合设备和管理通用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大企业,就是说,不适用规模与范围的优势原理。
        大企业的规模与范围优势是通过其经理阶层实现的。但管理层级的膨胀、垂直的命令和报告系统以及信息沟通方式,也使大企业处于较为僵化和分割的状态。而小企业规模小,管理层级简单,分工不那么严密,管理者大多是多面手,因此在沟通和决策方面要比大企业快捷得多。
        “决策迅速”成为跨国公司愿意选择小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速度上的优势,不仅有助于小企业在竞争方面获利(快鱼吃慢鱼),而且使之更具灵活性。在当前环境变化不断加快、要求企业予以快速响应的时代,此种速度和灵活性的价值将与日俱增。
        能够“控股”成为跨国公司选择和中国小企业合作更重要的因素。金芳说,“和小企业合作,跨国公司有更多的发言权。”
        中国的小企业,一般都是在产业的某个细分市场中生存,并且这些细分市场往往不是主力市场,渠道也非主流渠道。在与产业的大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原因主要是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
        当企业初创时,力量还不够强大,势单力薄时,靠自己单枪匹马奋战,且不说不会看到“开门红”的良好局面,很多企业会由于一直生活在“巨人”的阴影下,而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甚至会因为互相撞车而自取灭亡。硬拼不行,小企业应当怎么办呢?业内人士认为,只有以巧取胜,凭借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依附大企业成长,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资源发展自己。
        “相对于独立生存能力很强的大公司来说,中小企业的孤军作战能力较弱,巧妙地利用‘寄生’或‘依附’的原理,显得尤其重要。”金芳认为,小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合资时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源,“需要积极主动,而不是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庸”。
        在金芳看来,跨国公司有畅通的产品流通渠道,有广大的客户群体,就像一条牢固的大船。而小企业无论在资金、技术方面,还是在人力资源和管理经验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就像海边的渔夫。如果创业企业能找到与大企业利益结合点,与他们结成联盟,借大船出海,也可以跟随他们一起捕到大鱼,获得丰厚利润。
        跨国公司“择偶”的新变化,恰恰带来了小企业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帮助小企业快速成长和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另外跨国公司的豪爽出价也帮助一部分小企业的所有者成功退出,转向新的产业,这个结局往往要好于被产业的大公司收购或逐出市场。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