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16日,由我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转型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经验与国际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院内会务中心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福特基金会、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近15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上,大家围绕“中国转型发展中的收入分配”这一主题,就当前政府和人们普遍关注的农民增收、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全球化及反贫困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我院党委书记、院长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厉无畏研究员在会上的致辞中指出,研究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对实现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会上,哈佛大学著名社会学家马丁·怀特(Martin King Whyte)教授根据他承担的“中国的社会不平等与分配公正”课题调研情况,分析了当今中国分配不平等、社会公正准则、贫困和财富等问题。他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公众对收入不平等问题的主流态度和普遍看法是“忧虑和不满”,这值得引起各方重视。
国内研究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权威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国际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托尼·赛奇(Tonny Saich)教授在会上讲演时指出,中国经济改革带来的不平等不仅体现在收入方面,而且也突出表现在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不平等上。他指出,尽管中国的经济改革提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它也产生了一些新的不平等,尤其是在城乡之间的社会福利保障方面。他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城乡之间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不平等实际上在不断加剧,这进一步恶化了中国的收入不平等问题。Saich教授建议,中国政府和地方官员应当注意采取适当措施给予那些并不富裕的人们以平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失业等公共物品和服务。
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厦门大学的
会上,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平等性问题进行了讨论。长期从事分配理论研究的清华大学
会上,香港中文大学的著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
会上,来自陕西、湖北、湖南、河南、贵州、甘肃等内地的专家学者还集中对农民及农民工的收入问题、城市贫困以及收入差别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我院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了本次会议,参与讨论和提交论文近30余人次,其中许多观点引起了与会专家和媒体的关注。我院常务副院长、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研究员在会上指出,应注意从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两方面来重视和解决收入差距及不平等问题,市场追求的是形式上的平等,但可能造成结果的不平等。我国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则是造成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袁恩桢研究员认为,体制转轨时期各种不规范收入来源以及分配方式是导致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的基本原因。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周振华研究员指出,目前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非市场因素中,权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经济研究所权衡副研究员通过比较中美收入差别后指出,通过促进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民流动,可以有效缓解收入不平等并形成橄榄型的收入结构形态。
本次会议,海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参与、深入探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对进一步促进我院国际学术交流,扩大我院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和地位产生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