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23日,由我院和美国美中教育基金会共同举办,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承办的“从不平等条约到WTO”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院召开。来自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以及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条约开放下的中外经济关系演变,近代中国海关制度的形成、改革,以及WTO背景下中外经济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等主题,讨论交流了自19世纪40年代在不平等条约下近代中国被动性开放以来,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加入WTO背景下的主动性、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外经济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和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
开幕式上,我院原院长张仲礼研究员作了“开放的中国与中国的开放”的主题发言。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上海外贸学院院长
另外,会上还有10余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并由评论员对这些报告作了精彩评论,在此基础上,与会人员还进行了广泛而有建设性的讨论。
大家认为,会议主题“从不平等条约到WTO”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考察,对于当今中国进一步坚持开放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意义。
与会者通过报告、评论、提问,对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和当今中国的开放,所涉及的国家主权、平等与不平等、国家利益,以及相应的海关制度、海关改革、关税自主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再认识、再评价。大家一致认为,不平等条约以及不平等条约体系是近代中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的被动开放形态。而中国加入WTO则完全是建立在平等国家主权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主动的、新的开放形态。会上,也有专家提出了在不同民族历史背景下与国家主权及政治、经济利益相关的“文化冲突”问题需要作深入研究。
我院在经济史、世界经济、国际关系、WTO问题等方面拥有大量专家学者,对有关问题长期进行深入研究。这次会上,与美国美中教育基金会合作,广邀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大家关心的话题,也是为了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研究,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为中国的开放和世界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会议取得积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