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尼,一个多么女性化的名字,一个多么欧化的名字。这个美丽的名字与以这个名字署名的37万字的散文、数本译著一样,是那么的俏丽,那么的委婉,他动人的人生故事,被巴金写进了小说之中
“春天里的秋天”
巴金是丽尼的挚友,他的一篇小说就是以丽尼为原型的。那是1930年,巴金到晋江去过暑假。他来到了黎明高级中学作客,因为那里的教师中有几位是巴金的熟人,校长则是巴金的朋友。巴金在那里利用假期写写小说,做做翻译,偶尔也到学校的办公室里去帮他们做些杂务事。那天,他正在办公室里,有一位姓吴的小姑娘前来报到,巴金以作家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发现这姑娘又漂亮又活泼,给巴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回到了上海,巴金也就淡忘了。大约过了整整一个学期,黎明高中的教书朋友来上海看望巴金,闲谈中谈起了那个姑娘,竟然令巴金肃然起敬。
原来,那姑娘姓吴,是一位归国华侨。父母包办挑选了吴姑娘就读的黎明高级中学一位校董为乘龙快婿,这位校董很有钱,是福建省的一位知名绅士。不料,吴姑娘不爱钱财不爱势,只爱才貌只爱人。吴姑娘早已看中了自己学校里英俊潇洒,能诗会文的英语老师。
巴金听到这里,心里不由得一愣,忙问:“他是谁?”朋友说:“他姓郭。”巴金又问:“是不是叫郭安仁?”朋友说:“正是他。”郭安仁就是丽尼。而丽尼却是一个外国女孩的名字,她长得漂亮又可爱。在她的身旁有一个中国男孩,他长得憨厚又诚实。
他们手牵着手在花丛中嬉笑奔跑,然而不幸终于降临到他们的身上,那个外国小女孩一个人进入了天堂,留下了那个形容枯槁、孤苦伶仃的小男孩。小男孩时时想着他们儿时的时光,他知道丽尼是非常喜欢月季花的,他的眼前时时闪过丽尼拿着月季花飞奔的身影。为了纪念这位儿时的好友,他就用丽尼这个永不抹掉的美丽的名字,写起一篇篇委婉感人的散文来了。于是,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为纪念他的幼时好友丽尼,他一直用着丽尼这个笔名。而他的真名叫郭安仁。
丽尼那时才二十三四岁,被热情的少女唤醒的爱情是不可抗拒的。校董向他施加了压力,吴姑娘的父母也向女儿施加了压力,吴姑娘绝不屈服,她要寻找自己的爱,而不是父母为她安排好了的为她所不爱的婚姻。吴姑娘的勇气更加激起了丽尼的激情,他们向世俗宣战,这种宣战在上一个世纪初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自然,他们的叛逆行为激起了那位绅士校董的愤怒,他悍然将丽尼赶出学校。丽尼势单力孤,只得逃往厦门的鼓浪屿,在友人家躲避。吴姑娘虽然于心不甘,不肯屈服,可是在封建礼教的淫威下,一个弱女子的抵抗是无能为力的。在父母的威逼下,吴姑娘只得与校董提前举行婚礼。她在结婚前,曾经一个人偷偷地乘小舟上了鼓浪屿与丽尼相会。那是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姑娘被雨淋了一身,丽尼看到吴姑娘那依人柔弱的身子,再看看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他实在不忍心让这个姑娘跟随他一起浪迹天涯。丽尼只得强忍着眼泪,任凭心里滴着鲜血。劝说自己所爱的人回去。而那位吴姑娘绝望地离开丽尼的时候,她知道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巴金被挚友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把丽尼的故事写到了他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里。然而,丽尼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还在戏剧性地发展……
离开厦门鼓浪屿后,丽尼强忍痛苦,浮萍漂落地到处觅生,教书、写作、翻译。然而,这一切只能混口饭吃。在武汉,他找到一个朋友,介绍他进了武汉美专当美术教师。不知是上帝的安排,还是命运使然,他又爱上了一位清丽的女大学生。这位姑娘姓许,许姑娘其实也爱上了洒脱的年轻教师。不幸的是这位女大学生已经有了一位未婚夫,这位未婚夫是该校校长的兄弟,目前在海外留学,什么时候能回来见面还不知道。他俩偷偷地相恋了。终于,纸包不住火,这一回的师生恋自然也逃不过校长的耳目。校长以势压人,告诉了女方的家长,要威逼这位许姑娘屈服,离开丽尼。许姑娘虽然靓丽依人,性格却很刚烈,表示不屈不挠,要跟定丽尼。她的父亲知道后怒不可遏,把她关在一间小房子里并扔给她一根绳子和一把利刃,要她要么断绝与丽尼的往来乖乖地与校长兄弟结婚,要么自行了结。
顽固的父亲的行为引起母亲与哥哥的不满,他们同情她的遭遇,偷偷地将许姑娘放出逃走,并给了她一张到南京的船票,让她到南京的亲戚处躲避一时,并将这一情况及时告诉了丽尼。丽尼马上赶到码头,为许姑娘的热烈的爱所感动,他不由得想起了晋江的吴姑娘。他觉得这——回他应该像个男子汉,勇敢地与许姑娘一同出走。于是,送心上的恋人上了船,自己也就没有下船,随许姑娘一同到了南京。丽尼找到了自己在晋江黎明高中的同事,那位同事听完他们这一出动人的爱情故事,立即让出自己住的屋子,成全了他们。丽尼和许姑娘就在南京举行了婚礼,结了秦晋之好。这位许姑娘就是后来丽尼的夫人许严。这一对恩爱夫妻,生儿育女,虽然贫困,却“白头偕老”,即使在丽尼被关进“牛棚”里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也是忠贞不渝的,一直到丽尼“因天气炎热劳动时晕倒而死”。他们这个后续的结局。巴金在1932年写那个“温和地哭泣的故事”时也不曾想到。
敌人心脏里的炸弹
陈荒煤也是丽尼的好朋友。他在1934年夏天因革命活动被捕出狱后,不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宣布与其断绝父子关系。正在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当日,是丽尼写信鼓励他下决心“索性再回到上海去过‘流浪文人’生活吧”。丽尼在信中说他相信陈荒煤“还是有点文学才能的”。陈荒煤听从了老朋友的话“才重新回到上海,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他深情地说:“凡是我在上海写作的稿子,第一个读者就是安仁。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子《忧郁的歌》、《长江上》,都经安仁仔细校阅过。”“我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安仁是我的引路人。”“安仁(丽尼)确如巴金所说:‘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一个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
1938年夏天,他离开剧团路经武汉准备到延安,曾到武昌去看过丽尼。那时,他才知道丽尼为生活所迫,经人介绍,到一个军事机关当了翻译。
丽尼被录用到南京政府国防部秘书室当翻译时,一天,一位大学生前来秘书室报到,丽尼接待了他。这位大学生觉得丽尼“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一派学者风韵”,他与他真有“初见如旧识”的感觉。这令他愕然,困为在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脑海里,官场上的人都是些官气十足,气指颐使的人。而眼前的这个人却迥然不同。于是,一开始他就对丽尼产生了几分好感:他感到丽尼那“宽宽额头的皱纹上,仿佛飘现出淡淡的哀怨和玩世嫉俗的神情”,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美驻华军事顾问团来文索取一个军人的事迹,要他用英语写出来,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差,写好后就照例先送给丽尼审稿,打从这次后,才知道他是一位名不虚传精通英语的人。审完稿,丽尼将原件递回给他,淡淡地说:“理他这些作威作福的太上皇干什么?”
他们所在的秘书室隔壁就是高参室,都是佩戴“将军”军衔的人,这些国民党高参有时会到秘书室里来闲聊,丽尼从来不与他们搭理闲谈,只是一味地埋头看书。有一天,一个中将高参在闲聊中大骂共产党,丽尼听了,眉宇间立即浮现出反感情绪。等他走后,丽尼咬牙切齿地自语:“尽渣滓!”三个字透着丽尼的心呀!
而对另一些人,丽尼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有一回,秘书室有一个勤杂兵外出时被大门口的岗哨搜获身上藏的一些文件和照片,这在国防部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有通共产党“嫌疑”,轻则军法从事,重则人头落地。岗哨把这事电话通报了丽尼。丽尼大吃一惊,他连忙赶到大门口,从岗哨口中了解了情况之后,就狠狠地指责了这个勤务兵不该偷窃公家的东西,“言吐之间实则示意落在行窃上,也许是明责暗保之。第二天,还亲自找本部有关负责‘保卫’的人员,证明所私拿的文件已过时了,建议最多开缺了事。”开缺了事,也就是开除的意思,那要比“入监坐牢”、“人头落地”轻得多了。虽然当时丽尼也许并不知道那位勤杂兵的真实身份和根本底细,但他无疑是保护了一位“共产党嫌疑犯”。这对于丽尼来说也是一件搞不好自己也要“掉脑袋”的事儿。一次,丽尼弄到一份蒋军整个作战计划,这份情报太重要了,必须马上交给共产党。他一时找不上党的关系,就只好借故到上海找作家胡风,把情报交给了胡风。胡风感到情况紧急,就立马找到在宋庆龄先生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廖梦醒同志,廖再设法转交给党。上海局把这份情报密电报给了中央军委。军委曾来电奖励,认为对我军作战有很大帮助。
其实,不仅自己的朋友、亲人没有发现,他实际上是“敌人心脏里的一颗定时炸弹”,就连敌人也没有发觉。
清清白白地做人
巴金是最了解丽尼的人,但也不知道上述的故事,他说:“他不曾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谈起来,他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一个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
巴金了解他的为人。在上海丽尼住的亭子间里,巴金是他们家的常客。那时丽尼的生活只是靠一点菲薄的稿费来支撑,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他们常吃的菜是“雪里蕻”,更多的是吃白饭。巴金见后,心里很不好过,就经常偷偷地往丽尼的手里塞一些钱,接济一下他。抗战时,巴金从广州“逃难”到桂林,在桂林的大街上碰见了丽尼,他们不期而遇,没交谈几句,警报声突然响起,他们只得匆匆分别。第二天,丽尼就找到巴金的住地,把写的散文交给巴金,还把所译的契诃夫的几个剧本,也带给了巴金。正谈得高兴,警报声又起,他们一起逃出后门去躲避日机的轰炸。然而敌机的炸弹正炸中了丽尼所住的旅馆。隔天巴金进城到丽尼的旅馆去找丽尼时,只见眼前一堆瓦砾,一片废墟,丽尼看到了巴金,只好一脸的懊丧,苦苦地摇头,说:“烧光了。”显然是指丽尼的手稿被烧光了。
巴金很喜欢丽尼的散文,他把他的散文带到了北平,介绍给靳以,发表在《文学季刊》里;又介绍给上海的黄源,发表在《文学》月刊里。1935年底,在上海为他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黄昏之献》。巴金不仅是丽尼的那本丛书的主编,还是他的这本散文集的校对人。以后巴金又为他编了两本散文集《鹰之歌》和《白夜》,当他正准备为丽尼编辑第四本散文集的时候,丽尼的文稿被敌机的炸弹烧毁了。
巴金愕然,巴金惋惜,丽尼却安慰巴金道:“烧了也就算了。”
巴金也安慰丽尼说:“不要紧,你再写,你写了给我寄来。”
丽尼的散文少雕琢,多实感,少旖丽,多真情。因此,巴金不无遗憾地说:“他的默默的死亡对我们的文学事业也是一个损失。倘使能留下一本、两本新的散文,那有多好啊!”好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珠海出版社出版了《丽尼散文选集》、《鹰之歌》,虽然是丽尼的旧作,但我们依然可以与丽尼相会在他那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生路途中,去体会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
“春天里的秋天”
巴金是丽尼的挚友,他的一篇小说就是以丽尼为原型的。那是1930年,巴金到晋江去过暑假。他来到了黎明高级中学作客,因为那里的教师中有几位是巴金的熟人,校长则是巴金的朋友。巴金在那里利用假期写写小说,做做翻译,偶尔也到学校的办公室里去帮他们做些杂务事。那天,他正在办公室里,有一位姓吴的小姑娘前来报到,巴金以作家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发现这姑娘又漂亮又活泼,给巴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回到了上海,巴金也就淡忘了。大约过了整整一个学期,黎明高中的教书朋友来上海看望巴金,闲谈中谈起了那个姑娘,竟然令巴金肃然起敬。
原来,那姑娘姓吴,是一位归国华侨。父母包办挑选了吴姑娘就读的黎明高级中学一位校董为乘龙快婿,这位校董很有钱,是福建省的一位知名绅士。不料,吴姑娘不爱钱财不爱势,只爱才貌只爱人。吴姑娘早已看中了自己学校里英俊潇洒,能诗会文的英语老师。
巴金听到这里,心里不由得一愣,忙问:“他是谁?”朋友说:“他姓郭。”巴金又问:“是不是叫郭安仁?”朋友说:“正是他。”郭安仁就是丽尼。而丽尼却是一个外国女孩的名字,她长得漂亮又可爱。在她的身旁有一个中国男孩,他长得憨厚又诚实。
他们手牵着手在花丛中嬉笑奔跑,然而不幸终于降临到他们的身上,那个外国小女孩一个人进入了天堂,留下了那个形容枯槁、孤苦伶仃的小男孩。小男孩时时想着他们儿时的时光,他知道丽尼是非常喜欢月季花的,他的眼前时时闪过丽尼拿着月季花飞奔的身影。为了纪念这位儿时的好友,他就用丽尼这个永不抹掉的美丽的名字,写起一篇篇委婉感人的散文来了。于是,他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为纪念他的幼时好友丽尼,他一直用着丽尼这个笔名。而他的真名叫郭安仁。
丽尼那时才二十三四岁,被热情的少女唤醒的爱情是不可抗拒的。校董向他施加了压力,吴姑娘的父母也向女儿施加了压力,吴姑娘绝不屈服,她要寻找自己的爱,而不是父母为她安排好了的为她所不爱的婚姻。吴姑娘的勇气更加激起了丽尼的激情,他们向世俗宣战,这种宣战在上一个世纪初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自然,他们的叛逆行为激起了那位绅士校董的愤怒,他悍然将丽尼赶出学校。丽尼势单力孤,只得逃往厦门的鼓浪屿,在友人家躲避。吴姑娘虽然于心不甘,不肯屈服,可是在封建礼教的淫威下,一个弱女子的抵抗是无能为力的。在父母的威逼下,吴姑娘只得与校董提前举行婚礼。她在结婚前,曾经一个人偷偷地乘小舟上了鼓浪屿与丽尼相会。那是个大雨滂沱的夜晚,姑娘被雨淋了一身,丽尼看到吴姑娘那依人柔弱的身子,再看看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他实在不忍心让这个姑娘跟随他一起浪迹天涯。丽尼只得强忍着眼泪,任凭心里滴着鲜血。劝说自己所爱的人回去。而那位吴姑娘绝望地离开丽尼的时候,她知道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等待她的只有死亡。
巴金被挚友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他把丽尼的故事写到了他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里。然而,丽尼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还在戏剧性地发展……
离开厦门鼓浪屿后,丽尼强忍痛苦,浮萍漂落地到处觅生,教书、写作、翻译。然而,这一切只能混口饭吃。在武汉,他找到一个朋友,介绍他进了武汉美专当美术教师。不知是上帝的安排,还是命运使然,他又爱上了一位清丽的女大学生。这位姑娘姓许,许姑娘其实也爱上了洒脱的年轻教师。不幸的是这位女大学生已经有了一位未婚夫,这位未婚夫是该校校长的兄弟,目前在海外留学,什么时候能回来见面还不知道。他俩偷偷地相恋了。终于,纸包不住火,这一回的师生恋自然也逃不过校长的耳目。校长以势压人,告诉了女方的家长,要威逼这位许姑娘屈服,离开丽尼。许姑娘虽然靓丽依人,性格却很刚烈,表示不屈不挠,要跟定丽尼。她的父亲知道后怒不可遏,把她关在一间小房子里并扔给她一根绳子和一把利刃,要她要么断绝与丽尼的往来乖乖地与校长兄弟结婚,要么自行了结。
顽固的父亲的行为引起母亲与哥哥的不满,他们同情她的遭遇,偷偷地将许姑娘放出逃走,并给了她一张到南京的船票,让她到南京的亲戚处躲避一时,并将这一情况及时告诉了丽尼。丽尼马上赶到码头,为许姑娘的热烈的爱所感动,他不由得想起了晋江的吴姑娘。他觉得这——回他应该像个男子汉,勇敢地与许姑娘一同出走。于是,送心上的恋人上了船,自己也就没有下船,随许姑娘一同到了南京。丽尼找到了自己在晋江黎明高中的同事,那位同事听完他们这一出动人的爱情故事,立即让出自己住的屋子,成全了他们。丽尼和许姑娘就在南京举行了婚礼,结了秦晋之好。这位许姑娘就是后来丽尼的夫人许严。这一对恩爱夫妻,生儿育女,虽然贫困,却“白头偕老”,即使在丽尼被关进“牛棚”里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也是忠贞不渝的,一直到丽尼“因天气炎热劳动时晕倒而死”。他们这个后续的结局。巴金在1932年写那个“温和地哭泣的故事”时也不曾想到。
敌人心脏里的炸弹
陈荒煤也是丽尼的好朋友。他在1934年夏天因革命活动被捕出狱后,不听从父亲的安排,父亲宣布与其断绝父子关系。正在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当日,是丽尼写信鼓励他下决心“索性再回到上海去过‘流浪文人’生活吧”。丽尼在信中说他相信陈荒煤“还是有点文学才能的”。陈荒煤听从了老朋友的话“才重新回到上海,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他深情地说:“凡是我在上海写作的稿子,第一个读者就是安仁。我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子《忧郁的歌》、《长江上》,都经安仁仔细校阅过。”“我踏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安仁是我的引路人。”“安仁(丽尼)确如巴金所说:‘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一个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
1938年夏天,他离开剧团路经武汉准备到延安,曾到武昌去看过丽尼。那时,他才知道丽尼为生活所迫,经人介绍,到一个军事机关当了翻译。
丽尼被录用到南京政府国防部秘书室当翻译时,一天,一位大学生前来秘书室报到,丽尼接待了他。这位大学生觉得丽尼“温文尔雅、平易近人,一派学者风韵”,他与他真有“初见如旧识”的感觉。这令他愕然,困为在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脑海里,官场上的人都是些官气十足,气指颐使的人。而眼前的这个人却迥然不同。于是,一开始他就对丽尼产生了几分好感:他感到丽尼那“宽宽额头的皱纹上,仿佛飘现出淡淡的哀怨和玩世嫉俗的神情”,他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美驻华军事顾问团来文索取一个军人的事迹,要他用英语写出来,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英语写作水平差,写好后就照例先送给丽尼审稿,打从这次后,才知道他是一位名不虚传精通英语的人。审完稿,丽尼将原件递回给他,淡淡地说:“理他这些作威作福的太上皇干什么?”
他们所在的秘书室隔壁就是高参室,都是佩戴“将军”军衔的人,这些国民党高参有时会到秘书室里来闲聊,丽尼从来不与他们搭理闲谈,只是一味地埋头看书。有一天,一个中将高参在闲聊中大骂共产党,丽尼听了,眉宇间立即浮现出反感情绪。等他走后,丽尼咬牙切齿地自语:“尽渣滓!”三个字透着丽尼的心呀!
而对另一些人,丽尼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有一回,秘书室有一个勤杂兵外出时被大门口的岗哨搜获身上藏的一些文件和照片,这在国防部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有通共产党“嫌疑”,轻则军法从事,重则人头落地。岗哨把这事电话通报了丽尼。丽尼大吃一惊,他连忙赶到大门口,从岗哨口中了解了情况之后,就狠狠地指责了这个勤务兵不该偷窃公家的东西,“言吐之间实则示意落在行窃上,也许是明责暗保之。第二天,还亲自找本部有关负责‘保卫’的人员,证明所私拿的文件已过时了,建议最多开缺了事。”开缺了事,也就是开除的意思,那要比“入监坐牢”、“人头落地”轻得多了。虽然当时丽尼也许并不知道那位勤杂兵的真实身份和根本底细,但他无疑是保护了一位“共产党嫌疑犯”。这对于丽尼来说也是一件搞不好自己也要“掉脑袋”的事儿。一次,丽尼弄到一份蒋军整个作战计划,这份情报太重要了,必须马上交给共产党。他一时找不上党的关系,就只好借故到上海找作家胡风,把情报交给了胡风。胡风感到情况紧急,就立马找到在宋庆龄先生主持的中国福利基金会工作的廖梦醒同志,廖再设法转交给党。上海局把这份情报密电报给了中央军委。军委曾来电奖励,认为对我军作战有很大帮助。
其实,不仅自己的朋友、亲人没有发现,他实际上是“敌人心脏里的一颗定时炸弹”,就连敌人也没有发觉。
清清白白地做人
巴金是最了解丽尼的人,但也不知道上述的故事,他说:“他不曾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谈起来,他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好人,一个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
巴金了解他的为人。在上海丽尼住的亭子间里,巴金是他们家的常客。那时丽尼的生活只是靠一点菲薄的稿费来支撑,常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他们常吃的菜是“雪里蕻”,更多的是吃白饭。巴金见后,心里很不好过,就经常偷偷地往丽尼的手里塞一些钱,接济一下他。抗战时,巴金从广州“逃难”到桂林,在桂林的大街上碰见了丽尼,他们不期而遇,没交谈几句,警报声突然响起,他们只得匆匆分别。第二天,丽尼就找到巴金的住地,把写的散文交给巴金,还把所译的契诃夫的几个剧本,也带给了巴金。正谈得高兴,警报声又起,他们一起逃出后门去躲避日机的轰炸。然而敌机的炸弹正炸中了丽尼所住的旅馆。隔天巴金进城到丽尼的旅馆去找丽尼时,只见眼前一堆瓦砾,一片废墟,丽尼看到了巴金,只好一脸的懊丧,苦苦地摇头,说:“烧光了。”显然是指丽尼的手稿被烧光了。
巴金很喜欢丽尼的散文,他把他的散文带到了北平,介绍给靳以,发表在《文学季刊》里;又介绍给上海的黄源,发表在《文学》月刊里。1935年底,在上海为他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黄昏之献》。巴金不仅是丽尼的那本丛书的主编,还是他的这本散文集的校对人。以后巴金又为他编了两本散文集《鹰之歌》和《白夜》,当他正准备为丽尼编辑第四本散文集的时候,丽尼的文稿被敌机的炸弹烧毁了。
巴金愕然,巴金惋惜,丽尼却安慰巴金道:“烧了也就算了。”
巴金也安慰丽尼说:“不要紧,你再写,你写了给我寄来。”
丽尼的散文少雕琢,多实感,少旖丽,多真情。因此,巴金不无遗憾地说:“他的默默的死亡对我们的文学事业也是一个损失。倘使能留下一本、两本新的散文,那有多好啊!”好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和珠海出版社出版了《丽尼散文选集》、《鹰之歌》,虽然是丽尼的旧作,但我们依然可以与丽尼相会在他那清清白白、寻寻常常的人生路途中,去体会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