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潘正彦《以高度责任心防控金融风险》

日期:2004/12/30|点击:6

 

明清两代所编古文选本数量种类繁多,但其中广为士子习诵并影响文坛风气的,只有那么有数的几部。茅坤编选批点的《唐宋八大家文钞》(以下简称《文钞》)便是其中一部。此书行本为一百六十四卷,初刻于明万历七年(1579),再刻于崇祯元年(1628),三刻于崇祯四年(1631)。一再翻刻,需求日增。由明入清,“一二百年以来,家弦户诵”〔1〕。清代选家还对《文钞》加以改编或节略,刊布多种与《文钞》大同小异的选本,如吕留良《八家古文精选》,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清高宗御定《唐宋文醇》,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汪份《唐宋八大家文分体集》,等等。《文钞》对清代初叶和中叶文坛崇尚唐宋的风气,对桐城派的理论与创作,均有一定影响。

令人费解的是,尽管清人从《文钞》中掇拾了不少东西,但在评价《文钞》时往往绝少推许而多所讥贬。黄宗羲批评茅坤“不明宋制”,疏于考证,逐条列举其失误之处,又指其评点多“俗笔套语”,未有“不可磨灭”之识见,但知作文之“转折波澜而已”〔2〕。王夫之甚至认为《文钞》流行导致文风变坏,“有皎然《诗式》而后无诗,有《八大家文钞》而后无文。立此法者,自谓善诱童蒙,不知引童蒙入荆棘,正在于此。”〔3〕袁枚对《文钞》也不屑一顾,对“所讲起伏之法”,“尤不以为然”,又批评编者于唐宋千百文家但取八家,“强合之为一队”,随意取舍,勉强凑合,“皆好事者之为也,不可以为定称也”〔4〕。《四库全书总目》贬低《文钞》说,“今观是集,大抵为举业而设”,“集中评语虽所见未深,亦足为初学之门径”。这些批评不能说全无根据,但都犯了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仅仅指出肢节的疵病,却未见全体的建树和内在的精髓。批评者未对《文钞》的思想体系和基本观点作全面深入的剖析,更未将《文钞》放到明代文学演变的全过程中加以考察,从而客观地评估确定它的价值和地位。

编选唐宋八家古文之举,非如袁枚所说,始于茅坤。早在明初洪武九年(1376),即在《文钞》面世二百年前,浙人朱右已辑《六先生文集》(又名《唐宋六家文衡》)。“六先生”指韩、柳、欧、曾、王及三苏,合三苏为一家,所以六先生实即八先生。唐宋八家名目盖肇于此,并非始于茅坤。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同类选本已不经见,直到中叶末期嘉靖,隆庆之际,接连出了好几部。嘉靖间唐顺之辑《文编》六十四卷,取由周迄宋之文分体排纂,于唐宋两代但取韩、柳、欧、苏等八家。在此基础上,顺之又编《六家文略》十二卷,仍合三苏为一家。隆庆元年(1567),陆粲编《唐宋四大家文钞》八卷,四家指韩、柳、欧、苏()。其时又有归有光编《八大家文选》三十九卷(今存明末刊本)。万历初,茅坤参照诸家选本特别是唐顺之的《文编》和《文略》,重编八家文选而成百余卷大书。较之其他选本,是编规模更大,体例更严,批评也更周详,可谓集各种唐宋大家选本之大成。因此茅坤编选《文钞》,崇尚唐宋古文,以八家为宗,不是茅氏一家私见,而是诸多文家的共识。《文钞》代表了一个书系,代表了明代文学演变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标志着明代中后期唐宋文派的崛起。

明代唐宋文派发端于开国之初。元明之际,天下大乱,儒术道统、程朱理学日渐式微,文章也越出正宗古文的轨范,其佳者多具沉雄奇崛之气,其陋者流于绮靡纤仄之习。宋濂批评说:“近世道漓气弱,文之不振已甚。”〔5〕由元入明的学者文人多认为,振兴学术和文学,亟须恢复程朱道统,继承韩欧文统,舍此正道而旁求,必入狭途邪门。《六先生文集》编者朱右对韩欧八家推崇备至,以为“备三才之道,适万汇之宜,彝伦之懿,鬼神之情”,“上接孟氏之绪”,“为世准绳”〔6〕。其友贝琼为之作序,也以为韩欧等“皆本诸经为说,铲驳而复纯”,又各具个性而臻于极至,遂为后世典范,“盖韩之奇,柳之峻,欧阳之粹,曾之纯,王之洁,苏之博,各有其体,以成一家之言,固有不可至者,亦不可不求其至也”〔7〕。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廉,对道统文统和韩欧古文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他赞扬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不染晋宋齐梁绮靡俳谐习气,而能承接周秦两汉绪余。对于韩欧二家尤为推崇,谓其文最近六经和孟子,宗法韩欧即“直趋圣贤之大道”,是为“国之通衢”,“去此则曲狭僻径耳,荦确邪蹊耳”〔8〕。他也赞赏宋文和三苏文:“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宋之文莫盛于苏氏,若文公之变化傀伟,文忠公之雄迈奔放,文定公之汪洋秀杰,载籍以来,不可多遇。”这是因为三苏之文不仅道明理昌,而且不拘“古之遗法”,也“未尝相师”,而有“自然成文”之妙〔9〕。他的得意门生方孝孺也秉承师说,推扬宋学宋文。其论宋代学术云:“自周以来,教化详明,得先王之意者莫如宋,故宋之学术最近古。”〔10〕又盛称宋代诗文:“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11〕方孝孺酷爱苏轼,称其所作与庄子之文,李白之诗“皆至于神者也”,“庄周没,殆二千年得其意以为文者,宋之苏子也”〔12〕。明代开国之初的学士文人经历元末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的震荡,学术心胸较为宏深,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