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唐宋八大家文钞》与明代唐宋派(中)

日期:2004/12/30|点击:85

《文钞》一书选评者擅长运用比较的方法,别源流,辨异同,重在指出各家独特的风格和独创的成就。《柳州文钞引》比较韩柳二家:“昌黎之文,得诸六艺及孟柯、扬雄者为多,而柳州则间出乎《国语》及《左氏春秋》诸家矣。其深醇浑雄或不如昌黎,而其劲悍汰寥抑千年以来旷音也。”韩柳二家同为古文运动主将,“此唱彼和”,“一呼一应”,但所学不同,风格各异,互济互补,故能鸣一代文章之盛。茅坤对于王安石的人品和政治主张有所讥评,但对他的文学成就仍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其独造处为韩、欧、苏诸家所不可替代。《临川文钞引》云:“荆公之雄不如韩,逸不如欧,飘宕疏爽不如苏氏父子兄弟,而匠心所注,意在言外,神在象先,如人幽林邃谷而杳然洞天,恐亦古来所罕者。”章王安石与韩、欧、苏氏作比较,既点出诸家风格特征,更指出安石的特长,人所难及之处,“意在言外”云云,真得王文之神做。总体风格之外,还从文体上进行比较,指出各家短长。例如碑铭墓志,以欧阳独胜,而苏轼则非所长。《庐陵文钞》二十二云:“欧阳公碑文正公仅千四百言,而公之生平已尽,苏长公状司马温公几万言以上,似犹有余旨。盖欧得史迁之髓,故于叙事处,裁节有法,自不繁而体已完;苏则长在策论纵横,于史家学或短。此两公互有短长,不可不知。”但墓志表状体非欧阳一人所得专搜,王安石也很出色,可与之争胜。《临川文钞》十一云:“欧阳公最长于墓志表,以其叙事处往往多太史公逸调,唐以米学士大夫所不及者。而王荆公独自出机轴,多喧画曲折之言,其尤长者,往往于序事中一面点绷着色,隽永远出。”唐顺之和王慎中对曾巩赞誉有加,但言过其实。茅坤对他的评价较为客观,谓其“才焰,,不及韩柳欧苏诸子,唯“言论必本于六经”,合于“古作者之旨”,但脍灸人口的作品很少。在明清诸多选家中,像茅坤这样善于作比较批评的人并不多见,非深知其人其文且“细细权衡”者,其能办此。

茅坤比较诸家创作异同短长,能从作家的思想性格、学术与文学的渊源及其所处时代特点诸方面,探求形成各种差异和特点的原因。如论学术文章渊源,茅坤认为,韩愈喜《孟子》,柳宗元喜《国语》、<左传》,欧阳修深于《史记》,苏询好《荀子》、《孟子》、纵横家言,又好兵家孙、吴之智,苏氏兄弟皆好《战国策》,尤耽于禅佛。学术和审美趣尚不同,都会影响文章的风格。若论时代对文章的制约,前面已经提到,宋仁宗与宋神宗两朝政局不同,所以三苏上皇帝书的词气有别。茅坤还特别注意到,身世的挫跌困厄对作家是一种磨炼,能使创作提升到更高境界。柳宗元贬滴永州、柳州,苏轼远迁南海,都是显著例证。故对柳、苏二人这期间的作品评价特高。如谓柳之《钻姗潭》诸记,“公之好奇,如贪夫之笼百货,而其文亦变幻百出”,“公之探奇,所向若神助”,‘点缀如明珠翠羽”。又评苏轼《始皇论》:翻子瞻由南海后所作,公于时经历世途已久,故上下古今处所见尤别,而此篇亦古今痛快卓牟之识。”又评(十八大阿罗汉颂):“此等文字,韩、欧所不欲为;此等见解,韩、欧所不能主。由苏公少悟禅宗,及过南海后遍劫幻,以此心性超朗,乃至于此,可谓绝世之文矣!

茅坤要求作家“具千古只眼”,“得万物之情”,对鉴赏家批评家也要求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审美感受。他评论八家古文,着重指出各家的个性和风格特征,同时也参人自身(接受者)的审美心理体验,包括不少想像成分,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临川文钞》十一评述王安石的碑状文字说:“往往于序事中一面点缀着色,隽永远出,令人览之,如走骏马于千山万壑之中,而层峦迭嶂,应接不暇。”《临川文钞》四评安石的书赎说:“往往遭以婉,镶以刻,替之人幽谷邃壑,令人神解而兴不穷。”苏询的文章则是另一种境界,《老泉文钞》八评(衡论·远虑):“文如怒马,奔逸绝尘,而不可羁制,大略老苏之文有一段奇迈奋迅之气,故读之往往令人心掉。”《颖滨文钞引》摹写苏辙之文“冲和澹泊遒逸疏宕”的风格和读者审美感受,更觉妙绝:“譬之片帆截海,澄波不扬,而洲岛之纷错,云霞之亏蔽,日星之闪烁,鱼龙之出没,并席之掌上而绰约不穷者已。”八家文章的绰约风致和幽妙境界,批评家鉴赏作品时的审美心理,都通过简洁生动的评语托现出来了。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蕴含着某种意境,批评家的一项任务即在指示意境。为此就得澄怀静虑,深入作家所创造的境界中,与之同游,随之上下低昂,这样才能体悟出文章的妙处,获得赏读的‘渝院,并为其他读者指示神理幽境。随着阅读面的扩大,鉴赏者和批评者的文思也日新日进,愈益丰富。此法之运用,关键在于发挥接受者心体的能动作用,专心致志,以饱满的情感和奇妙的想像去体验文中情境。此乃阳明所传心法在文学批评上的具体运用,也符合文学艺术的审美特点。

《文钞》刊行于万历初年,思想界文学界正涌动着一股新浪潮,势头越来越迅猛。茅坤等唐宋派作家与宋明理学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力图摆脱旧传统的束缚,接受新潮流的洗礼。《文钞》一面喋喋不体申明文本六经,文道合一的教条,一面竭力呼唤文学的独立性,强调文学的特质和审美规律;一面提倡雅正之音,一面鼓吹变异之调;一面承接明初宋镰诸家文脉,一面迎接公安、竟陵文学新派登场,为之筑基铺路。《文钞》是明代文学由旧传统向新潮流过渡的一座桥梁,并给清代文风和桐城文派以很大影响。可是不少清儒偏偏小视它,贬低它,博大精深如黄宗羲、王夫之,俊逸卓荤如袁枚,也只见疵病,而未察精华。清儒对明代学术与文学往往啧有烦言,稍带异端色彩,即遭拒斥。《文钞》之见低,亦是一例。

参考文献:

l〕《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九〔M.

2〕《南雷文案·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M.

3〕《夕堂永日绪论·外编》〔M.

4〕《小仓山房续文集》卷三O《书茅氏八家文选》〔M

5〕《宋文宪公全集》卷二九《苏平仲文集序》〔M.

6〕《白云稿》卷四《新编六先生文集序》〔M.

7〕《清江文集》卷二八《唐宋六家文衡序》〔M.

8〕《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六《文原》〔M.

9〕《宋文宪公全集》卷二九《苏平仲文集序》〔M.

l0〕《逊志斋集》卷一二《刘檐园先生集序》〔M.

l1〕《逊志斋集》卷二四《谈诗》〔M.

12〕《逊志斋集》卷一二《苏太史文集序》〔M.

13〕《宋文宪公全集》卷四四《张侍讲翠屏集序》〔M.

14〕《州山人续稿》卷一五O《归太仆赞》〔M.

15〕《宋文宪公全集》卷二六《徐教授文集序》〔M.

16〕《茅鹿门文集》卷四《与慎山泉侍御论文书》〔M.

17〕《茅鹿门文集》卷一四《文旨》〔M.

18〕《明儒学案》卷二六《南中王门学案》〔M.

19〕《遵岩集》卷一O《送朱镇山先生序》〔M.

20〕《遵岩集》卷一O《送陈员溪先生之任永定序》〔M

勿〕《茅鹿门文集》卷一五《浙江乡试录后序》〔M.

22〕《茅鹿门文集》卷一四《荆川先生稗编序》〔M.

23〕《茅鹿门文集》卷一《复唐荆川司谏书》〔M.

24〕《荆川文集》卷四《与茅鹿门主事书》〔M.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