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包亚明都市文化系列:“极端年代”里的孩子

日期:2004/12/06|点击:164

 

中国人的适应能力也许堪称世界之最,即使再偏远的地球角落也会有国人顽强地扎根繁育,但是,中国人身上也有最缺乏适应性的部位,那就是中国人的胃,因此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必定有中餐馆,这反倒成就了世界各地风风火火的中餐业,光是美国的中餐馆一年的营业额据说就高达一百多亿美元。不过有一种得到极大认同的中国菜,我却是到美国后才第一次领教,我曾经小住一年的纽约州奥尔巴尼市,按照美国标准也算得上是一个中等城市,更何况还是纽约州的州政府所在地,这里的中餐馆少说也有几十家,但没有一家烧的是我所熟悉的中国菜,入口常常是一股乱七八糟的味道,配料也希奇古怪。有时为了一饱口福,我和太太只能驱车两三个小时奔赴纽约唐人街。难怪陈燕妮在《告诉你一个真美国》里断言:当你听到对一家中餐观的推荐时,如果不跟着问一句:“这是做给中国人吃的那种,还是给外国人吃的那种?”那么,你要么是在美国吃得还欠火侯,尚不了解美国的中国菜,要么就根本是一个“伪食家”。

令人奇怪的是,美国人偏偏喜欢在那些滋味古怪的中餐馆里接受中国美食的洗礼。我太太的一位美国同学是一家名为北京的中餐馆的“馄饨汤”发烧友,当她有一天好心地带来两份名符其实的馄饨“汤”时,我们简直要昏过去了,一大碗汤里有六到八只捏成一团的大馄饨皮子,皮子里只有一点肉腥味,我相信指甲盖大小的肉末最起码可以包几十只这样的馄饨,当我打电话向餐馆抱怨时,老板娘客气地解释说:美国人一般把馄饨理解为一种中国面条。

尽管已经长了这些见识,但当不少美国人向我大谈“左宗鸡”是最好吃的中国菜时,我仍然有点坐立不安。惭愧的是,我是到了美国后才第一次听说和品尝这道中国名菜,在美式中餐馆里这算是一道价钱较贵的菜,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鸡块裹上蛋清、面粉,在油锅里炸熟,然后再淋上调料回锅小炒,偶尔吃吃味道还算不错,但是把它和最好的中国菜划上等号,总是让人感觉古怪、心情复杂,更何况它还与中国历史沾上了边,所谓“左宗鸡”居然就是左宗堂爱吃的鸡,因此也有人尊称其为“左将军鸡”。

也许是“左宗鸡”之类的中国菜留给美国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因此当他们看待和处理中国文化时,难免也会沾上一些“左宗鸡”的气息,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堪称这方面的典范。也许是太偏爱中国菜了,剧中蜥蜴的名字“木须”,竟然也是另一道堪称顶梁柱的美式中国菜的菜名,至于军中的士兵报出“炒面”这样的菜名就更不值得奇怪了。在美式中国菜里,“木须”是一种配以春饼的白菜丝,一般是与肉一起炒,称为“木须肉”,“炒面”则根本不是面,其实是烂糊肉丝,而我们所熟悉的炒面却被称为“捞面”。美式中国菜几乎全部都是在油里炸过,然后再淋上鱼香、宫保、甜酸等统一的调料回锅小炒,因此老美重要的是记住“左宗鸡”、“木须肉”、“炒面”、“宫保鸡丁”、“北京鸭”等菜名,管保到任何一家中餐馆都可以领略到一致无二的中国饮食文化。

因此,当“炒面”、“木须”等美式中国菜名被作为中国文化的指路牌点缀在影片中,并使美国观众发出会心的笑声,而中国观众却如坠五里烟云时,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迪斯尼所标榜的《花木兰》的中国特色,只是相对于欧美审美主体而言的,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西方语境中的多元文化的生产恰恰不具备它所标榜的多元性。因此,对于美国人来说,无论是《阿拉丁》中的阿拉伯情调、还是《波塔洪卡斯》中的印地安气息,或者《花木兰》里的中国风情,都只是美国眼里、而且仅仅是为美国而存在着的世界图景,只有美国人才是这些国家文化的美感的合法性的规定者。

有识之士不能不忧虑地看到:一种全球性、同质化的文化消费市场和审美世界正在日趋成熟,我们并不否认那些民族素材在现代题材、流行色彩的包装下,往往比纯粹的民族作品更精彩也更受欢迎,我们也不否认迪斯尼的《花木兰》在戏剧性、观赏性、甚至教育意义上都比纯粹的民族文化形式更高明、更有市场,甚至迪斯尼生产的《花木兰》的真与伪,也已不再是一个主要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欧美文化对他种文化的选择性引进标准,在于欧美的市场机制置换了非欧美世界的审美价值,在于迪斯尼正以非中国的阅读主体在规定着中国文化的美感,而中国读者作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审美主体却对自己文化的美感毫无发言权。于是,我们就在《花木兰》中看到了日本式的“中国”卡通人物,看到了中国人尚未发现的熊猫的一大妙用——被蜥蜴和蟋蟀用作假传军令的坐骑。因此,西方语境中的多元文化因素非但没有削弱西方文化消费单一性的格局,反而使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剥夺了中国文化审美主体性的迪斯尼版本的“中国文化”正在转而“进口”到中文世界,它在忠实执行欧美文化政治对非西方审美观的审查机制的同时,必然会以多元文化消费市场胜利者的身份,给第三世界的文化生产机制带来某种危险,如果第三世界照搬迪斯尼式的大资金、名角陪音和流行插曲大制作等模式生产诸如《宝莲灯》这样的民族文化产品的话,除了削弱民族文化中原已积累的生产机制和审美价值外,唯一的收获大概就是学会文化“左宗鸡”的做法,并从心底里认定这是最好的中国菜。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