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包亚明都市文化系列:正在消逝的老城厢

日期:2004/11/22|点击:298

八仙桥在上海是一个消逝了的地名,它所代表的老城区风貌和生活方式,在绿地和Shopping Mall成为时尚的时代,已经无可挽回地沉沦了。当人民广场绿地渐渐铺展开来,当兰生大厦、金钟广场、上海广场、大上海时代广场等高楼大厦不断崛起,已经习惯了“连卡佛”超市优雅环境的人们,不会费神回忆八仙桥小菜场的喧闹;熟悉“俏江南”风味的食客,多半也不会知道“老人和”的韵味。

1860年英法联军向驻扎在北京以南通惠河八里桥的清军僧格林沁部发动攻击,清军主力大败,史称“八里桥之战”。战后,咸丰皇帝被迫出逃热河,最后不得不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上海法租界为纪念这次战争,把今天的云南南路命名为“八里桥街”,上海人不愿意使用这个意含羞辱的地名,就把这条街谐称为“八仙桥街”。1900年法租界扩张,在周泾北端的公馆马路(金陵东路)修建了一座木桥,因为木桥邻近“八仙桥街”,就被称为八仙桥。

后来,这里出现了由小木屋组成的菜场,菜场和菜场周围的空地不久都兴隆起来了,许多江湖戏班都在此搭台演出。菜场附近的周泾被填平后,建成了敏体尼荫路(今西藏南路),这里更是成了交通要道,沿街大小饭店星罗棋布,各种商店鳞次栉比,以菜场为中心的老城区开始形成,八仙桥也就成了附近地区的统称,指的是今天西藏路、金陵路、龙门路一带。1917年八仙桥东北面开设了著名的大世界游乐场,接着恩派亚大戏院、黄金大戏院、南京大戏院、恒雅甬剧场也相继在附近建成。

电影《马路天使》的编导袁牧之经常与赵丹、魏鹤龄、钱千里、郑君里、聂耳等几个朋友到八仙桥一带的小酒馆喝酒聊天,畅谈时局、人生和艺术。《马路天使》中的不少生活素材也取自八仙桥、四马路一带的茶馆、澡堂和妓院。鲁迅生前的最后留影也是在八仙桥留下的,1936年10月8日,鲁迅去世前的11天,他避开特务的跟踪,带病出席了在八仙桥青年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闭幕式。

有好几年,八仙桥都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地,无论是从复旦坐217路,还是从凉城新村坐518路去淮海路,车过金陵路总会令我精神一振,因为漫长拥堵的路途总算到头了,八仙桥那熟悉的一草一木又扑面而来了。如今,当我站在兰生大厦与金钟广场之间一小段残存的龙门路上,望着被粗暴地拖近了的上海音乐厅孤立无援地被围困在绿地中央,我清楚地知道,八仙桥的消失在这个城市注定不会成为伤感的故事,因为留恋八仙桥的人们连同他们的种种痕迹,早就被葱翠的绿意和旖旎的霓虹淹没了。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