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社科人文经济有限公司具体运作的“第二届中国长三角发展与机遇论坛”于10月25日在沪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创新与合作———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夏禹龙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信息中心、建设部政策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权威机构和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企业界人士约300人会聚一堂,共话长三角经济的新发展。
左学金副院长在开幕词中指出: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是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值,也是新世纪前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在长三角地区崛起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伴随社会、经济、城市快速发展而出现的阵痛。解决好这些问题,长三角将为全国发展作出表率。
为期两天的论坛由四大板块组成:①“创新与合作”主题论坛、②民营企业竞争力研讨会、③国际化进程中的长三角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之路研讨会,以及④中国长三角投融资互动暨项目推介会。论坛还将公布⑤长三角民营企业竞争力排行榜候选名单,并于2005年4月份揭晓评选结果。
在第一天的论坛中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徐宏源指出,新世纪长江三角洲发展将面临五大挑战。正确认识这一点,将对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崛起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具有重要作用。徐宏源指出的五大挑战是:首先是中国城市群人口密度过大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第二是中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第三是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偏低。第四大挑战在于中国首位城市的作用与贡献偏低。第五,中国三大城市群对于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率明显低于世界经济大国。徐宏源认为,未来城市发展将向城市经济群和城市经济带延伸,因此,中国必须坚持发展组团式城市群,使之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
中国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学者陈淮在“论坛”上称,长三角地区的房价攀升与中国其他地区的房价波动情况有所不同。其“奥妙”的根源在于该地区的居民在中国内地率先开始了私人财富的初步积累。陈淮指出,随着长三角地区的居民不断累积私人财富,普通人的购房行为并不受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而是受个人存量财富和个人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影响。
周道炯指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金融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在观念、结构、人才、体制、法治、监管、自律、规范等方面都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的还很突出。
曾担任过中国建设银行行长的周道炯强调,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在货币政策、防范风险上,探索金融业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增加金融产品品种,并从管理职能、组织结构、人事资格审查任免以及国际交流、竞争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管不了的要放开。要尊重市场规律,有的应由协会、公会等自律机构去管。
周道炯慨言,积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是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他最后还建议,我国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路子应该开阔一些,除了继续通过银行贷款为他们取得生产建设资金外,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要在认真评估、自主决策的基础上,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中国长三角发展与机遇论坛第二天举行的分论坛民营企业竞争力研讨会上,推出的“长三角百强民营企业竞争力排行榜”评选活动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目前,已经有329家民企进入候选名单,入围企业中浙企占了半数以上。上述排行榜将于明年4月正式出炉。经粗略统计,在329家入围企业中,来自浙江的企业有182家,占到总数的55%以上;江苏企业有113家,占34%,约三分之一强。上海有34家企业入选,占11%。这个数字再次证明浙江还是民营企业的“大本营”。在入选的上海民企中,复星、永乐等上海“土生土长”的民企较少,浙江企业家北迁上海后结出的“硕果”居多,如华东电器、斯尔丽、中发电气、家饰佳等。从这些企业涉足的行业看,制造业企业占据绝大多数,服务业、零售业、咨询业和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在其中显得非常势单力薄。
上述候选名单由“中国长三角发展与机遇论坛”学术委员会(上海社科院牵头成立)确定,主要依据是“企业竞争力”国家课题学术成果。当天正式组建评选委员会,负责后期评选。“
在中国长三角发展与机遇论坛第二天举行的分论坛由江苏博尔捷集团组织的国际化进程中的长三角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之路研讨会上,来自该地区的官员、企业家以及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为长三角人力资源现状与前景“号脉”。与会者认为,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争夺愈发紧张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第一竞争力。中国黄金长三角,是跨国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也是国际化道路上中国企业的集中之处,当地堪称坐拥“天时地利”。不过,专家们认为,长三角人才荟萃却竞争激烈,如何让不同文化和观念在企业中融汇以推动最高决策的执行,如何保证部门设置和人员构成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如何使企业避免由初现端倪的基础人力短缺可能带来的发展瓶颈……,这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他们指出,当长三角经济在迎来又一发展新机遇的时候,长三角企业人力资源更需要思考的却是如何迎接挑战。
依托资源优势和各界支持的中国长三角发展与机遇论坛,承续首届论坛成功影响,此番搭建起人力资源分论坛这一开放互动的交流平台,倡导务实精神和对话机制。此举将推动长三角企业第一竞争力的打造,力助企业在把握长三角发展“天时地利”的同时更赢得“人和”的先机。
论坛上,与会代表共同探讨长三角的发展战略与机遇,并就2010上海世博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以及长三角16城市的招商引资等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沟通与交流,各种思路和想法不断碰撞。论坛提供了一个政府、专家学者和企业间进行直接对话,区域经济间进行横向交流与合作的有效平台。
此次论坛在运作上也非常成功,在没有任何专项经费支持的前提下,通过争取企业赞助、论坛门票等方式,保证了会议的规格和质量,并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在两届论坛期间,各种投融资以及其他合同协议达成金额近十几亿。
此次论坛引起了各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新社、《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等近80家新闻媒体对论坛情况进行了相关报道,并就某些热点问题对部分演讲嘉宾进行了专访。论坛也受到了上海市有关部门和长三角其他15个城市的高度重视,并引起福建、安徽、山东等其他省市政府的关注。组委会同时设立论坛的官方网站http://www.51china.net,预计明年底有望举行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第三届“中国长三角发展和机遇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