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在全球格局中解读“三个代表”

日期:2004/09/15|点击:101

一个以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追求目标的城市,应有文化上的自觉。上海在2000年提出把“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发展主线,在“申博”成功后提出培育上海城市精神,在刚刚闭幕的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又确立了“建设文明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努力走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列”的总体发展目标,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化基本理念的逐渐成形、清晰,并得到政府和民间的广泛认同。我以为,以下三个基本理念可以体现上海的这种文化自觉。

一是“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文化理念的根本着眼点在人。只有文化才能赋予人的活动以价值和意义,只有人本身才是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是要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使“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成为上海市委、市府文化工作的重要目标。这是文化发展基本理念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体公民将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政府将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行政部门要把制定公共文化政策、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文化工作的重点。当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将体现这一文化基本理念的重大转变。

以科学发展观为认识基础,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就不仅是指提升城市的经济增长能力,而应该被理解为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的、综合的、协调的发展,被理解为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综合的竞争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其中以文化影响力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成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固然要有经济优势、区位优势、城市规模、基础设施等方面条件,但文化也是国际大都市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就城市功能而言,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但要有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国际经济服务功能,还须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功能。就国际联系而言,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但是国际资本和各国信息、技术、商品的集散中心,而且也是国际间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心。就城市内涵而言,一个国际大都市不但应拥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秩序,而且还应拥有高素质的市民、高品位的生活质量、优秀的城市精神、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二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相对于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而言,相对于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而言,文化体制改革的步子还不够大。关系不顺、效率不高、管理不力、布局结构不够合理、内部机制不够灵活等问题依然存在,构成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当前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突破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文化市场主体,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使整个文化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上海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文化创业者创造热情的文化体制,需要一种能够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继承和转换、能够对世界优秀文化进行广泛吸收和借鉴的文化机制,更需要一种能够吸引全社会各种力量、各种人才投入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社会生态环境。

三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从全国范围看,文化发展需要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需要一个海纳百川、自由宽松的文化发展环境。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需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文化的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从全球角度看,城市功能以及城市体系的空间尺度,已由国家范围扩展到全球范围。如今,人口规模已不再是判断国际城市的主要标准,每一个国际城市的国际性功能取决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方式和联系程度,由此决定这个城市在国际经济体系和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全球流动和全球竞争,而且也必然强化文化上的全球交流和全球竞争。只有在广泛的国际交流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上海才能锻造、提升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

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题,上海会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吗?一个获得文化自觉的城市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文化理想。上海,应该有这样的文化自信。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文化发展蓝皮书》执行副主编)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