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用新文化发展观指导文化体制改革

日期:2004/09/09|点击:115

  这是一份描述120万宁波“社区人”生活原生态的现场笔记,这是一份反映宁波社区工作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口述实录,这是一份关于城市和社区建设的理性思考。《社区人》装帧清新淡雅,版式疏朗大方,插图精美活泼,书中一个个“社区人”有血有肉,可敬可佩,一段段生活场景鲜活朴实,生意盎然。作者让我们随着他,“在城市这张阔大的叶片上,沿着日常民主湿润的筋脉,抵达城市这个生命体的神经末梢”,让你感受到百姓的朴素,人间的温馨,城市发展的脉动,也让你闻到来自东海边略带咸味的风。

        从“单位人”到“社区人”

      《社区人》对宁波城市社区的描述和考察,为我们观察和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案例。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着一个伟大的城市化过程,大批农民将离开乡土社会进入城市社会,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也将完成现代化的过程。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入、完善,社会的空间越来越大,“社区”这个城市最基础的层面也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由政府和“组织”安排进行。在农村,有生产队、大队、公社;在城里,则是由各种级别的“单位”所组成的网络。单位包揽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一个没有单位的人,也就失去了社会上的立足之地。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这种僵硬的单位体制,一些单位变成了市场主体,剩下单位的职能及运作机制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单位的依赖以及单位对人们的影响都越来越减弱,社会空间越来越发育长。与之相适应的是,一批批“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人”,社区越来越成为城市基层社会自治的载体。在中国,“社区”的基本含义一开始就不包含西方的那种具有“地方自治”、民间团体等相对独立于国家的特征。因此,中国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城市组织和管理更需要重视“自治”的价值,充分运用市民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所形成的自治资源来组织城市社会,推动城市社会的管理和健康发。在宁波,基层社会自治的试验正在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正在逐步深入,基层政府和基层社会组织的种种创新可圈可点。从《社区人》讲述的生动故事中,我们看到,社区确实发挥了凝聚人心、整合民众的独特作用。

        营造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空间

        营造一个城市和社区,意味着营造人们对话和交往的空间、合作的空间、权力关系的空间。城市文化、社区文化是一个集体的创造,互动和接触是它的基础。“家门口的文化”“打造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宁波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这些朴实的概念,传递的就是一种文化源自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的理念,一种让“人人享受文化”的理想。

        社区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参与、自治、共享,也就是说,通过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努力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一同享受创造的成果。同理,社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人参与,营造健康向上的公共文化空间。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是公民的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文化需求,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充分实现,是各级政府提供良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所在,亦是责任所在。正如宁波市一位领导同志所说的:“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是我们创建社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人们把居委会主任称作“小巷总理”,汪音音,《社区人》中所记录的这位划船社区的“小巷总理”对文化的体认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意:“以前我们总喜欢说,文化是导向,文化和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但在社区,群众最喜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抛开了这一点,孤立地看文化,文化发挥不出什么作用,所以我想,文化应该跟老百姓实际生活,跟民生民计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或者通过建设一种高质量的生活,在这种生活方式中体现我们所说的那种文化。”

        如今,中国正经历着一个历史性的社会变革,而社区、民间正是整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体。社会转型不只是发生在制度层面和精英文化中,而是必须深入到民间层次才能真正得以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说到底,主要是老百姓的现代化,广大民众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伦理观念的转变,才是最根本的转变。“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创造文化,是营造公共文化空间的精髓,也是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这是《社区人》给予我们的启示。

        21世纪将是城市的世纪

        我们的命运注定要同城市相纽结,城市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家”。在20世纪初,全世界有1.5亿人居住在城市地区,占世界人口不足10%。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世界城市人口已经增加了20倍,近30亿人,几乎占了世界人口的一半。在世界百万人城市中,亚洲有143个,占了47.5%,在世界800万人口以上的23个大城市中,亚洲有13个。人口越密集的地方,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就越是强劲。毋庸
置疑,在21世纪,经济生产、社会组织和知识生产的相关单位将是城市。

        1998年11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首次发表《世界文化报告》,该报告由来自五大洲的40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历时两年共同完成。报告预测了第三个千年中城市未来的几种倾向:第一,全球将进一步城市化,估计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超过世界1/2的人口将住在城市。第二,城市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将加强。第三,未来的城市将把权力和责任继续转移给地方当局和市民社会。在此大背景下,城市社区及社区文化的建设一定会受到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国作为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理应在这方面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社区人》所展示的宁波社区及社区文化建设成果,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期待一定不会落空。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