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魂,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作为正在迈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上海应将增强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不断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不懈的文化追求。
文化多样性:开放宽松,多元共存
上海历来是一个五方杂处,多元共存的地方。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从一个传统市镇迅速发展成远东乃至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都市,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枢纽,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上海港在20世纪20年代末即已跻身于伦敦等14个世界大港口之列,4
0年代在沪外国侨民人口曾多达15万余人,有人称上海是当时世界上除纽约之外最为开放的城市。
在美国学者白鲁恂看来,“在两次世民大战之间,上海乃是整个亚洲最繁华和国际化的大都会”。尽管租界的统治者是外国人,但上海还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城市。“上海的显赫不仅在于国际金融和贸易,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上海也远居其他一切亚洲城市之上。当时东京被掌握在军国主义者手中;马尼拉像个美国乡村俱乐部;巴达维亚、河内、新加坡和仰光只不过是些殖民地行政机构中心;只有加尔各答才有一点文化气息,但却仍远远落后于上海。”
上海文化的多样性还得益于上海是个移民城市。天南地北的文化在上海汇流,是上海文化取得活力的重要源泉。据统计,1949年上海的人口比1852年增加了9倍左右(年增500万人口),其中绝大部分是外地移民,他们不仅为上海贡献了劳力和智力,也带来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养分,使上海文化得以熔东西南北文化于一炉,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多元互补的形貌。如今,上海正在一步步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雄心,文化多样化是这一追求的题中之意。
世界上国际大都市无一不具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纽约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移民在纽约。20世纪80年代,纽约市民使用的语言多达121种。1990年,纽约的“少数”民族成了多数民族,其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7%。美国学者雷蒙德·D·加斯蒂尔在论述纽约文化时说:“由于具有这样人口或种族的形势,结果纽约市在许多方面比美国其他地区更接近欧洲方式,更多样化,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更多姿多彩。”
伦敦也是一个人口结构极其多样化的城市,居住在这个拥有75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里的人操着300多种语言。从2000年至2001年,伦敦共接受了19万移民,几乎1/3的伦敦人属于少数民族。据估计,他们的数量在今后五年将增加到伦敦人口的50%。
文化多样性取决于社会活动和社会阶层的多样性。国际大都市作为经济增长极,要带动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要求上海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应当是高度丰富和高度开放的,应具有极强的集聚、辐射能力。就产业结构层面而言,国际大都市的形成过程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在城市化高级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与传统短距离的、面对面的常规服务业不同的是,现代服务业具有更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在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或在供应网内的各种机构之间,有着跨国界、跨文化的复杂交换关系。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会促使城市的文化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城市多元文化的支持。
文化包容性:海纳百川,兼容并包
上海的文化传统向来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历史上就是一个各种文化交融、共存的地方。上海人对各种文化现象比较见多识广,对各种各样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都能够容忍,有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开放、宽容心态。上海人比较守规矩,比较讲究按规则办事。这种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平等,形成了今天上海商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诚实守信,平等互利,文化包容,这些文化传统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功不可没。
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一个国际性城市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有个例子很有趣。恩格斯喜欢巴黎,称巴黎是“世界的心脏和头脑”,“城市中的珍珠”。但他1885年在给敏·考茨基的信中却说,虽然自己很爱巴黎,但“如果要我选择的话,我宁愿定居在伦敦,而不愿在巴黎。”为什么?就因为两点,一是伦敦的多样性,一是伦敦的包容性。“我熟悉和喜爱巴黎,但是,为了真正享受巴黎,自己就要变成巴黎人,具有巴黎人的一切偏见,首先只对巴黎的事物感到兴趣,惯于相信巴黎是世界的中心,是一切的一切。伦敦不如巴黎漂亮,但是比巴黎雄伟,它是世界贸易的真正的中心,而且也多样化得多。此外,伦敦还容许对整个周围世界保持中立,而这对于科学的、甚至艺术的公正态度是必要的。”恩格斯1870年定居伦敦,住在离马克思寓所只有步行15分钟的瑞琴特公园路122号,直至1895年去世。马克思也在伦敦住了34年。在伦敦,他完成了《资本论》的写作。
世界上许多城市对文化包容性有深刻认识。新加坡政府1990年2月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共同价值观:国家为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五大共同价值观体现了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文化上的包容性。事实证明,具有宽松、兼容的文化环境,是一个城市各类人才集聚的重要条件,也是国际大都市形成的重要文化条件。
文化创造力:多样性+包容性+制度环境
一个国际大都市最重要的特点不在于自己生产什么,而是在于它对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控制力。在国际大都市,金融和专业化服务成为城市的核心业务,产品革新和技术创新替代了制造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新成为一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曾根据统计资料对14个国家近50年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构成中,25%是由于生产资源投入量的增长,而70%则是由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经济增长主要是靠生产效益的提高所推动,而不是靠资源投入量的增加来推动的。
生产效率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进步主要依赖于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而能提供这些要素的场所,非中心城市莫属。因此,尽管科学技术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它对中心城市的依赖程度依然非常强,主要的科学技术创新一般都是首先出现在中心城市,然后再向四局扩散。
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需要一种能够激发企业家、艺术家们创造热情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需要一种能够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吸收和改造的文化机制,也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全社会进行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文化多样性体现了人类群体适应和改变生活境况的能力,文化包容性体现了多种文化群体和文化观念多元共存的要求和可能性,这两者是培育人类创造力的最好温床。
从全球城市体系的角度看,全球城市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等级,有着不同的文化态势。具有较高文化势能的城市,往往是重要的文化创新策源地,成为世界文化的创造者,并将这种文化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比如,法国的服装文化流行世界,就是凭借巴黎这个世界城市传播的。上海在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原创力,不断积累自己的文化势能,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集聚能力和文化辐射能力。
一座真正具有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的城市,一定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一座真正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城市,才会是具有文化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