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逸思视觉  逸思新闻

跨越时空,感识中国——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胜利召开

日期:2004/08/31|点击:5

 

8月21-22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的世界学术盛会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胜利召开。参加本次论坛有约80名来自海外的正式代表,100多名来自上海和国内其他城市的正式代表,30多名驻沪总领事馆和其他机构的国外特邀代表,以及100多名上海其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特邀代表。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王荣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铁川全程参加了本次论坛。

王仲伟部长在致辞中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对所有与会代表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王部长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上海发展的历史和上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特别强调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作用。他认为,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已经深深地融于国家经济、社会及综合发展之中。他指出,在当今时代,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王部长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世界中国学”相关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必将对上海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进一步推动世界各地区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

王荣华院长在会上做了题为“‘和而不同’,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贡献”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世界中国学论坛”,是一个以文化为主旨的学术论坛,一个繁荣和发展世界中国学文化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汇合点。王院长在报告中对中国学研究的发展以及“和而不同”、相争与相融、“见贤思齐”等文化交流理念进行了全面阐述。他在报告中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文化早已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世界要前进,中国要发展,世界中国学必然会越来越繁盛。王院长还表示,今后将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中国学论坛。

本次论坛的大会演讲包括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的“中国经济改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启示”、卢森堡欧洲与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阿曼德·克莱索的“21世纪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的“儒家人本主义中的社会、个人和人类-宇宙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的“中俄文化对话中俄国汉学的因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的“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的“西方文化的反思及其东方的转向”、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的“走出中西古今之争,会通中西古今之学”、印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戴史潘的“中国、印度在亚洲政治中的定位”、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的“感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复旦大学教授姜义华的“在反思中前进的当代史学”瓦格纳、汤一介、戴逸、毛里和子等著名教授还分别就这些主题演讲进行了精彩评论。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就“美国、中国和日本的三角关系”,加拿大英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庞德就“中国及其边缘用国际的眼光看中国”分别在20日和21日发表了午餐演讲。

本次论坛还以“全球化与中国复兴”、“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文化发展与文明对话”、“传统与现代:中国之道”、“城市进步与上海经验”等为分议题在六个分会场举行了24场专题研讨。

本次论坛大会与专题研讨的气氛都相当热烈。与会代表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这次论坛规模之大、参加学者数量之多、层次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国学的高峰论坛。这是一次友好的学术交流,是一次成功的学术探讨,是一次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盛会。

经过两天紧张而有序的大会和专题研讨,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国际会议中心胜利闭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铁川在闭幕式上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

郝部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通过广大与会代表热烈而充分的讨论,这次论坛达成了三点共识。第一,大家更加坚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多样性是文化存在的方式,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二,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文化选择的权利,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捍卫文化主权的责任。不论民族人数的多少,国家实力的大小,他们都有进行文化交流,文化对话的平等权利。第三,历史文化既是中国人民首创的宝贵财富,又是世界的。我们珍惜中国的历史文化,但也绝不陶醉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我们坚决捍卫我们民族文化生存的权利,同时也诚挚欢迎各位有识之士对中国文化、中国问题的善意批评。

郝部长在讲话中也总结了这次论坛中学者们提出的一些疑问,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各国的文化有没有先进落后之分?评判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什么?第二,中国文化复兴的途径是什么?是确立文化自觉观念,还是仰仗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相比,存在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进?中国的文化能给发达国家带来哪些启迪?给发展中国家又能带来哪些启迪?第三,“中国学”的含义是什么?是中国问题之学,还是中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之学?

郝部长在讲话中还总结了学者们对“世界中国学论坛”本身提出的宝贵建议,主要有三点:第一,“世界中国学论坛”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办下去,而且要愈办愈好;第二,论坛既要有跨学科的议题,也要有学科性的议题,议题不宜过于宽泛;第三,论坛的准备工作要更充分,例如会议论文要在会议召开之前交给论文评论员,组织不同观点的学者展开争论等等。

最后,郝部长指出,这是有史以来我们中国人在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中国学论坛,它响应了费孝通先生关于“文化自觉”的倡导,搭起了一个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交流的平台,集聚了当今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学者。他认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更坚定了我们今后进一步办好“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决心。

社会各界媒体对本次论坛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中文和英文频道,以及上海的解放报、文汇报等40多家媒体的130多位记者对本次会议进行了专题新闻报道和采访。新华社上海分社、中新社上海分社、台北中央社分别就对论坛进行了报道。包括泰国星远日报、澳门日报、澳门星报等在内的多家海外报纸刊登了中新社的新闻和专题报道。

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中国》栏目、九套英语频道,上海电视台的时代栏目、新闻频道、第一财经,教育电视台,东方电视台,东方卫视、凤凰卫视(香港)、澳门莲花卫视等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新闻报道和专题采访。其中,中央电视台《观察中国》栏目对包括刘遵义、傅高义等在内的34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编辑成多个专题,并将在今后一年内在中央电视台相关节目中陆续播出。凤凰卫视对7位与会专家进行了专访,并将在以后的专题节目中陆续播出。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上海英文星报、青年报、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国际金融报、参考消息、劳动报、新民晚报、联合早报(新加坡)、香港文汇报(香港)、瞭望东方周刊、新民周刊等40余家平面传媒对论坛进行了相关报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东方广播电台的新闻栏目对论坛新闻进行了滚动报道。上海热线和上海东方网对会议作了现场视频直播。

在互联网上,“世界中国学”研究和本次论坛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根据有关统计,有关“世界中国学”的报道多达2100余条。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等,不仅派记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还在网站上多次对论坛进行了报道。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