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科研  学术论文

厉无畏《政府与市场:如何跳好双人舞》

日期:2004/08/21|点击:75

   上海近年来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长篇小说数量比较稳定(每年20 部左右) ,拿出过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2003 年上海推出的20部长篇中,也有几部是耐人咀嚼、寻味的作品。同时,上海小说创作已经形成母题并存、多元互补的格局,不少作家已经有了各自的创作领域、母题和风格:有的善于通过小说创作来探讨现实中出现的种种疑虑和困扰、有的热心于都市生活的描绘、有的执著于改革题材的探路、有的善于女性文学的求索、有的坚持知青题材和后知青题材的创作、有的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有的则长于乡镇干部在社会转型期的关系和心态的变化,等等。
    但无庸讳言,上海小说的创作状况仍不令人满意。在总体上缺少洋溢着时代精神的真正有份量的作品;而且上海近年来也没有出现真正有实力的青年作家群。这与上海作为一个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很不相称,这也是上海小说创作多年来的一个痼疾。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有的作家的生活意识不够强烈,作品内容与社会现实很少关联,过于“私人化”,缺少洋溢着时代精神的题材和主题。有些作品的构思和情节是精致的,叙述也是引人入胜的,但在总体上缺少描写新颖鲜明的人物形象、气魄恢宏、具有震撼力的作品。在许多小说中,难以感受到上海的时代氛围。
    还有的作家沉湎于过去,或者光是看到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暂时存在的某些负面现象,留恋于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氛围,而对当下上海的深层次的历史变迁,以及由此对市民精神产生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塑,则缺少丰富的体验和深切的感知,有的甚至还心存反感,这就不能不影响文学与时代的同步,造成文
学在提升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方面的贫血。
    此外,还有的作家不顾及读者的感受,而沉溺于个人偏执的叙述兴趣,等等。
那么,如何挣脱创作观念的桎梏,走上健康的创作之路呢? 我以为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是走出与现实相暌隔的“私人化”的琐屑圈子,摒弃没有现实意义的叙述兴趣,而关注现实,不回避现实中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矛盾和裂变,强化对这种矛盾和裂变的体验与思考,着力表现在重大冲突和时代潮流中涌现
的弄潮儿,以及在其身上迸发的时代精神。
    其二,贴近都市,表现现代都市的躁动。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人们愈来愈明显地感受到都市的躁动和现代都市化的加速。在一定意义上,都市可以说是现代化的物质向度和感性说明语。面对着躁动的都市,作家不应该保持那种农村意识的狭隘偏见,而要直面都市的现代转型。
    歌德与艾克曼在1823 年9 月18 日的谈话中提出的创作理念对我们是不无启发的。他说“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如果作者“每天都抓住现实生活,经常以新鲜的心情来处理眼前的事物,他就总可以写出一点好作品”,他不赞成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在他看来,“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的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这就是“诗的真正核心”。(引文见《歌德谈话录》第4- 6 页) 描写都市生活当然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上,而要着力展现生活在都市人们的新的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所以应该强化对现实的投入、体验和思索,捕捉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惟有真正地关心都市生活、介入都市生活,才能认识和批评都市,面对都市生活的正负面意义时,才能产生创作的亢奋,并且使自己的理念得到提升。
    上海的小说创作已经形成母题并存、多元互补的格局。现在的问题在于有关作家如何强化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沉入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在这一方面,福克纳的创作方式是值得参考的,他展示的生活画面都来自他的故乡奥克斯福──一个密西西比河侧的小镇──的种种见闻、故事。但这些片断的素材“全都经过福克
纳自己情绪的加工、改制、并赋予了痉挛的生命”。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他完成了关于约克纳帕塔法县及其居民的长篇系列,他对这个想像出来的县的每个居民熟悉到如此地步,每一个居民、黑人、白人、城里人、乡下人、家庭主妇都在一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里扮演他们的角色,“所有这些体系或世家互相都有密切的联系:仿佛每一部新作品都是一直在作者头脑里存在的总体系中的一个和弦和环节”。(《福克纳评论集》,第26 、28 页) 我们当然不必完全模仿福克纳的方式,任何创作领域和母题都应该与世推移,有着时代脚步的回响,但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进一步沉下去,取得别人无法企及的感受和体验,并且不断深化、丰富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然后诉诸独特的艺术传达,这或许是产生真正有分量的作品的一个前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